下午察:威马没落 中国新能源汽车迈入淘汰赛

据说这两年,在中国最倒霉的人,是房子买了恒大的,还投资了一套碧桂园,理财选中植,电视看乐视,手机用金立,车子买威马的。

这是中国网民在微博杜撰的笑话。事缘恒大、碧桂园、中植、乐视、金立、威马这几家中企,近年不是爆雷、崩塌,就是深陷债务危机、老板被控制了。

而最新入列的,就是电动车新创公司威马了。

媒体上周(10月9日)才刚刚引述中国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的消息报道,威马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申请破产,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办理该案。

不过一个月前,香港上市公司Apollo智慧出行公告放弃以20.2亿美元(27.67亿新元)收购威马汽车的交易,原因包括金融市场氛围持续不确定、疫情后中国经济复苏不均衡等因素。

威马汽车没出海,创始人沈晖成功出海了

到了本周,有关威马创始人沈晖赴德国参加慕尼黑车展后,转机直飞美国纽约不回中国的消息进一步传开来。

据《每日经济新闻》10月17日报道,沈晖的友人透露,他的确已不在中国,今年春节后即未曾在公司公开露面,家人早就赴美。

虽然沈晖9月10日曾在微博发文,而且至此他发的每条文章都显示其位置在北京,但知情人士说,沈晖的微博其实都有专人代笔,所以动态发布显示的位置都是在中国境内。

因此,有业内人士对《上海证券报》说:“威马汽车没出海(即进军海外市场),创始人沈晖成功出海了。”

威马星期三(10月18日)在官微否认创始人沈晖(图)跑路海外,而称沈晖于1991年赴美留学,在欧美多地工作和居住多年,近期工作重心以海外事项为主。(互联网)

老板走了,留下的是逾410亿元(人民币,下同,76.75亿新元)的投资和债务,被欠薪逾四个月的800余名员工,还有一众威马车主。

据报道,今年5月以来,威马门店关停的消息就一再传出,车主们面临无处维修、车辆出现故障却没有配件等困境,不少网约车司机更是生意停摆,难以为继。还有车主控诉,汽车车机系统一度陷入死机状态,无法开机,威马汽车上的蓝牙钥匙和远程控车功能无法使用等等。

虽然威马后来宣称车机已恢复正常,但这整件事无疑将给中国内外的新能源车主以及考虑成为新能源车主者留下心理阴影。

和一般燃油车比较起来,新能源车的特点是拥有大量的软件服务,一旦车企倒闭,这些软件服务极可能无人更新维护,除了车子的安全性无法保证,大部分软件服务恐怕都无法使用,只能保留基本的驾驶功能,更不用说其他的官方售后服务和检修所需的零配件等。

对日子本来就不好过的中国新能源车新品牌、小品牌来说,下来的销售看来只会难上加难。

从明日之星走向没落

威马曾被视为中国电动汽车初创公司的明日之星,早期获得科技巨头百度和腾讯控股的支持,甚至和“蔚小理”(蔚来汽车、小鹏汽车、理想汽车)一起被誉为“新势力四小龙”之一。

中国一度有数百个新能源汽车品牌,至今已有很多家公司破产或破产重整,包括一些受到地方政府支持的“网红”车企,而威马这次爆发危机能引起关注,是因为它2018年以来真的卖出了不少车,拥有逾11万用户;它也曾完成中国汽车史上最大单笔融资(100亿元),12次融资累计达410亿元;它拥有两座具有造车资质的工厂;它本来有机会和Apollo智慧出行达成收购协议,借壳作价170亿元在香港上市。

但即便上述种种,威马依然走向了没落。三年疫情的冲击让威马几乎掏光了家底,中国国内市场竞争激烈,进军海外市场成效有限,加上原材料成本急剧上升,在截至2021年的三年内,公司年度亏损额翻了一番,达到82亿元。中国疫后消费信心不振,威马2021年电动SUV销量3万5647辆,2022年销量约3万4700辆,今年前八个月,销量却只有1387辆。

根据瑞银中国发布的数据,中国目前大概有148个汽车品牌,其中114个是本土品牌,34个是外国品牌,到2030年,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预计将缩减至十几家及以上。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数据则显示,虽然中国目前有91家活跃的电动汽车制造商,但其中近三分之一的制造商每季度销量不足500辆,有的品牌如爱驰、众泰、海马等,在鼎盛时期每个季度能够销售数百甚至数千辆新能源汽车,但到今年第二季度,它们的新车注册量不超过20辆。相比之下,美国特斯拉的上海超级工厂仅9月份就生产了约7万4000辆电动车。

彭博社分析认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已经迈入淘汰赛,市场将进一步整合,大型车企如特斯拉、比亚迪等将主导市场,排名前10的电动汽车制造商有望占今年电动汽车总销量的八成左右。

威马星期三(10月18日)在官微澄清并未申请破产,而是进行预重整,旨在通过重组债务引进战略投资人,避免破产,该公司也否认创始人沈晖跑路海外,而称沈晖于1991年赴美留学,在欧美多地工作和居住多年,近期工作重心以海外事项为主。

但从网民评论看来,车主更关心的是车厂倒闭电动车变“砖”的问题,呼吁中国政府推动汽车断网使用强制标准,让所有车子都可以切换为离线使用模式。

有评论说,中国与国际车商正在为活下去展开一场“达尔文式竞争”,只有少数的企业将成为赢家并生存下去,其余的将谢幕退场。对于谁将退场,车主大概已经心里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