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国将持续以非军事手段 维持南中国海主动权

对于中国近期在南中国海采取一系列强势行动,学者分析,北京如今面临南中国海仲裁案法制化效应成形,以及与菲律宾在阿云津礁(中国称仁爱礁)等区域冲突升温等压力,会持续通过非军事手段,以较低的成本维持区域内的主动权。

中国在8月下旬发布最新版“标准地图”,重申对南中国海超过90%的主权主张,引发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批评。在此之后,菲律宾政府9月指责中国海岸警卫队在南中国海有主权争议的海域上设置浮动屏障,阻止菲律宾渔民进入该海域捕鱼,下令菲国海岸警卫队执行“特别行动”,拆除中国海警设置的浮动屏障。

两国在争议海域的对峙持续数月后转趋白热化,中菲两国海警船与民用船只在10月22日发生碰撞事件,双方各自发布视频互相指责,也令局势急速升温。

为此,美国总统拜登上星期与中国官方会面后,美方声明特别提到,拜登强调美国对航行和飞越自由、遵守国际法、维持南中国海与东海和平稳定的长期承诺。

菲律宾总统小马可斯与中国官方在美国旧金山举行非正式会谈时,也寻求制定机制,缓解南中国海紧张局势。

中国官方(左)与菲律宾总统小马可斯(右)在旧金山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峰会期间,于当地时间星期五(11月17日)举行非正式会谈。(取自小马可斯官方脸书)

台湾中央警察大学公共安全学系副教授陈伟华,上星期四(11月16日)出席台湾印度协会与《中共研究》杂志社共同举办的论坛时指出,北京目前在南中国海面临两大主要挑战,分别是南中国海仲裁案法制化效应成形,以及与菲律宾冲突升温。

陈伟华说,美国从2020年公布南中国海政策声明以来,持续公布政策报告与政府声明,以维护航行自由的方式,要求中国停止干涉区域内合法作业的各国船只、飞机。同时,美国也持续敦促南中国海周边国家和域外盟国,公开支持仲裁案结果。

至于菲律宾方面,他则认为,菲律宾有意凸显中国在南中国海的强势行为,营造外界关切冲突升温的舆论,进而对中美施压,并迫使美国出面背书或愿意派遣军舰护航。

陈伟华认为,北京在面对这两大挑战时,真正关注点在于国际间关于南中国海法律立场的舆论走向,以及实施强制维权手段的代价。而中国在对内必须回应民族主义,对外需表达领土主权寸步不让,又得兼顾经济与地缘政治成本的前提下,才会选择以非军事手段如外交、经济以及灰色地带冲突等方式回应。

他指出,在阿云津礁的冲突事件中,中国主动释出影片到海警、外交发言系统的回应,就能看到中方在数个月以来累积经验,希望夺回南中国海前线信息的主动权。

陈伟华指出,经过数月交手,中菲双方已累积出冲突互动经验,今后仍可能复制这种模式。考虑到中国不可能放弃对领土主权的底线,美、菲两国只能着重提高中国的维权成本,但这也将加剧双方误判和发生冲突的风险。

他认为,拜登政府清楚了解,现阶段仍须透过面对面的外交磋商,重建双边战略层级对话,让中国愿意挽回在南中国海受损的声誉和形象,进而寻求一种双边和多方之间可以接受的折冲空间。

出席同场论坛的越南社会科学院中国研究所研究员武贵山则说,中美两国在南中国海的博奕目标各有不同。美国并非主权争端的一方,而是透过维持南中国海“稳定性”,以保持在区域主导地位;中国则尝试通过控制南中国海、频繁军事演习及滋扰行为,实现建立海洋强国目标。

他认为,在当前中美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中国海洋实力的增强和对南中国海岛礁的军事化,将重写区域安全规则,他也忧虑中国崛起将增加区域和平的不确定性。

武贵山指出,这不仅令亚细安国家对中国的看法变得自相矛盾,在面对中美两个大国时,也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

但他也提到,由于中美都希望能够拉拢亚细安,意味着亚细安国家在两强博奕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武贵山指出,亚细安可趁势强化自身对南中国海的立场,那就是呼吁发挥国际法在区域海洋争端中的价值以及控管角色,同时,提出自身对印太战略的愿景,旨在表明中立立场。

因此,他认为中美在南中国海的博奕,有利于亚细安提升因应区域问题的军事、经济、海洋治理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