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在中国探访兼休假了几个星期,与人聊天时只要一提到经济现状,从北到南,走哪儿都听到学者们、开车的司机们,还有亲朋戚友们众口一词地抱怨经济不好。

中国“经冷”的现状,其实不用人印证,生活中随处都是例证。比如,北京市一些原来须订座的馆子,现在走进去就有座儿;到处都有打折,中高端餐厅的团购价,比五折更低的不难找;网约车基本上随召随到,价格十分优惠,反映出市场竞争之激烈。

今天的中国生活是享受外卖服务的生活,不论是餐饮、生鲜食材、日用品、电器、药品等等,都能30分钟内送达。货品选择琳琅满目,派送服务又高度标准化、服务细致又可靠,外送的袋子有隔热层,在摄氏五六度的冷空气中,一份晚餐或咖啡奶茶送到家门口,还是温热的;消费三四十元(人民币,下同,6至8新元)就能让你从手中暖到心里。如此贴心的服务,让中国人出国都不习惯了,外国人到中国也要沉溺外送服务,感觉自己被宠坏了,恋上了、离不开了。

但上述一切的背后是北京上半年餐饮业利润下滑88%的数据,是外资负增长、内需不足、失业率走高、地方财政压力严重、房地产低迷、西方国家虎视眈眈挤压中国的冷冽现实。无数企业在争夺同一张大饼,一点微差就可能在竞争中败下阵来,大家不得不奋力“卷”。那些连牙签都提供的外卖餐具包,都是“卷”的证明。

也是在这个气氛下,一年一度的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星期三至四(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确定中国明年将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还要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稳住楼市股市等。以上基调,本星期一(12月9日)中共政治局会议已提前宣布。

中共高层这回释出的举措与姿态,关键词是“超常规、全方位”;政治局会议要求“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更是历史上首见。官方这次对货币政策要“适度宽松”的提法,是重回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09年货币政策的定调;高层对明年财政政策的要求,则比当年的提法还“更加”积极。

这些文字信号,暗示中国可能不惜重拾类似当年的“大水漫灌”做法,通过大量释放流动性来拯救低迷信心与经济。2008年11月,中国政府迅速出台的4万亿一揽子经济振兴配套,时任中国总理温家宝还有一句后来被多次引述的讲法。他说:“在经济困难面前,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在中国低迷的氛围下,人们又忆起温家宝的话,重新体会其中的道理。

现在的中国领导层并非不知道信心的重要。2021年与2022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坦言,中国经济面临着“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到了2023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相关表述已变成“社会预期偏弱”。官方领导人上星期五在党外人士座谈会上也称:做好明年经济工作,首先必须坚定必胜信心。

那信心要如何建立,这显然是中国领导层一直较为纠结的问题,原因是怕了当年4万亿配套带来的后遗症。在过去10来年间,中国领导层在经济上的着力点,比如去杠杆、供给侧改革,都是在收拾4万亿留下的烂摊子。在前总理李克强执政时,也多次重申“坚决不搞‘大水漫灌’”。

但这两年的经验验证了一点:“大水漫灌”的负面冲击还不及“挤牙膏”式一点点发力救市造成的普遍信心不足,给中国经济、社会乃至政治造成的危害更大。今年以来的经验,其实也证明了依靠政治动员与宣传,唱不响中国经济的“光明论”,必须拿真金白银来砸出信心。

何况,中国当前还面对当年没有的外部压力。中美结构性矛盾已上升为斗争,特朗普2.0对中国商品加关税已不可避免,中国国内经济问题和国际经济与政治问题交织,经济困难更有可能转化为社会乃至政治危机。

今年9月底以来,中国领导层似乎下定决心大力救市,央行还推出前所未有的全新刺激工具,但股市只兴奋了一会儿又徘徊不前,社会上缺乏人振奋人心的消息,未几特朗普又当选美国总统。下来,人们也许有机会看到,外部压力再一次逼迫中国领导层以最大力度去提振经济,包括推动改革。

长远而言,中国必须通过改革来释放经济活力,但改革是个长期而宽泛的概念;短期内,信心是提振经济必不可缺的“药引子”。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