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下一代隐身战略轰炸机,轰-20已被中国军迷期盼了好几年。不过,美国国防部在上周向国会提交的中国军事发展年度报告中预计,中国的隐身战略轰炸机可能要2030年才能亮相。这让不少中国军迷在失望之余又有些不忿。

战略轰炸机与陆基、海基一起构成“三位一体”核打击手段,是大国核威慑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中国的战略轰炸机还是由源自前苏联的轰-六系列挑大梁,在隐身、航程、载弹量和突防能力等方面都明显落后美国甚至俄罗斯的同类产品。这一短板也一直是中国军迷心中的遗憾。

2016年9月,时任中国空军司令马晓天在回应媒体提问时说,中国远程打击能力比过去有了很大提高,将来还会有更大提高。“我们现在发展新一代的远程打击轰炸机,将来你会看到的。”

此后,有关中国新一代隐身战略轰炸机的研发消息不时会在网络上出现,军迷们也早早将新一代隐身轰炸机命名为轰-20。甚至在央视播放的中航工业集团的宣传片中,也出现过类似被布遮盖的隐身轰炸机的形象。

今年3月,解放军空军副司令王伟在回答记者关于下一代战略轰炸机的问题时明确表示:“很快就会对外正式公布,不存在?什么?技术?瓶颈?或?障碍?,我们的?科技人员?很给力?,能力?很强?。”

王伟的表态又激起中国军迷的热切期待。很多人认为,今年11月的珠海航展期间,轰-20有望亮相,至少会有模型出现。

但珠海航展期间,轰-20又一次爽约,就连模型也没有出现。

美国国防部在公开的中国军事发展报告中认为,中国研发的新型隐身战略轰战机的航程可能超过一万公里,使得解放军能够覆盖第二岛链并进入太平洋西部地区,并且其航程可以通过空中加油覆盖全球,但该型隐身轰炸机在研制过程遭遇了很多工程技术挑战,因此迟迟不能面世。

美国国防部的分析是否准确还不好判断,但轰-20“千呼万唤不出来”,至少说明中国研发隐身战略轰炸机的难度比外界想象的更大,包括外形、材料、涂层以及发动机等各方面都需要实现技术突破。此前,中国隐身战略轰炸机主要对标美国的B-2“幽灵”隐轰,但在美国研发出新一代B-21“突袭者”隐轰后,中国军方也会提高对新一代隐轰性能的要求,不能刚面世就已落后B-21。

另一方面,轰-20迟迟不出现与中国近几年在大型无人机尤其是高超音速飞行器的快速进步有关系。这些进步让中国对轰-20这种研发难度高、投资巨大的战略武器的需求有所降低,至少不像前些年那么迫切。

轰-20的主要用途是战略威慑,也就是一旦中美全面开战,甚至爆发核战争,轰-20可以用作对美国本土进行核打击。但现实中,中美全面开战的可能性不大,打核战争的可能性更低。中国历来坚持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即使爆发核战,中国也可依靠其快速发展的陆基、海基平台,比如陆基机动发射的东风-41和新型战略核潜艇,对敌方进行有效的核反击。因此,新一代隐身战略轰炸机虽然是核打击的重要平台之一,但中国对它的需求并非迫在眉睫。

对中国大陆而言,最有可能和美军爆发冲突的地点在台海周边和第一、第二岛链。在这些地方开战,更有用的是歼-20、歼-35、歼-16、轰-六系列、预警机、无人机等空中平台,航母、驱逐舰、潜艇等海军平台,以及火箭军的各种中短程和高超音速导弹,也就是常规武器平台。轰-20等核武器平台主要起震慑作用,实际使用的几率不大。这让中国可以从容打磨新一代隐身战略轰炸机,而不是为了呼应军迷期盼,在性能尚未达到军方要求之际就匆忙推出。

轰-20虽然难产,但中国发展新型无人机和高超音速飞行器的步伐却一点都不慢。今年珠海航展期间,各型无人机令人眼花缭乱。其中,“九天”无人机通过换装不同模块化任务载荷,不仅具备监视和侦察能力,还能够执行远程精确打击任务,并能通过异构蜂巢任务舱,释放大量小型无人机,首次将“无人机蜂群战术”与无人机技术融合,标志着中国在无人机作战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湖南卫视近日还公开展示了一款名为“鸣镝19”的超高音速飞行器。这是一款亚轨道空间宽域飞行器,能在距地面20公里到100公里的空域飞行,最大速度接近七马赫。画面显示,“鸣镝19”挂载在一架“双尾蝎”无人机上,在经历高空、高速飞行之后,以传统方式实现了平稳降落。报道称,“鸣镝19”在六年内已完成了九次飞行实验,特别是“成功完成了全球首次临近空间发射航空器试验,实现跨域机动飞行和安全返回”。

而且,在研发“鸣镝19”的“钱学森科技攻关青年突击队”30多名队员中,35岁以下的占65%,展示出中国军工研发团队的强大实力和潜力。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