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和元:米莱和被妖魔化的休克疗法

真正让休克疗法声名大噪的,是美国经济学家萨克斯在玻利维亚的实践,成效显著。这就为独立后的俄罗斯采用休克疗法埋下伏笔。但也正是因此,很多人常将俄罗斯的衰落,归因于休克疗法。人们选择性地忽视了一些成功案例。

新上任的阿根廷总统米莱誓言通过一系列休克疗法式的经济改革措施,带领国家走出泥淖。作为兑现政治承诺的一部分,近期他和他的政府,一口气颁布了涵盖300多项改革措施的经济法令。

阿根廷正处于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中,过去12个月的累计通胀率达到142.7%,贫困率超过40%。阿根廷还面临债务危机,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债务已经超过440亿美元。今年以来,通胀率在4月达到峰值8.4%,有专家预测,今年阿根廷国内生产总值(GDP)将萎缩3.1%,2024年将再萎缩0.2%。

在竞选总统期间,米莱就曾提出多项“令人大为吃惊”的政策方案。就职后两天,米莱开始大力实施休克疗法,公布包括削减政府开支、减少消费者补贴、停止新建公共工程招标等一系列措施,迅速兑现竞选承诺,以此来减少财政赤字和控制通胀。

但情况好像并不乐观。综合外媒消息,过去两周,阿根廷全国通胀急速加剧。《纽约时报》23日的报道就称,米莱上任两周来,阿根廷物价以令人眼花缭乱的速度飙升。此外,该国10多个省份先后宣布进入经济紧急状态。各地民众纷纷涌上街头,以示对新政府的不满。从《纽约时报》的报道来看,西方舆论仿佛也不看好休克疗法。但我的看法与主流观点恰好相反,个人对米莱的休克疗法抱有极大希望,因为我对休克疗法抱有希望。

何谓休克疗法?

休克疗法(shock therapy)是一种总体经济学方案,由国家主动、突然性地放松价格与货币管制,减少国家补助,快速进行贸易自由化。这个类型的计划,常会伴随将原本由国家控制的公有资产,进行大规模的私有化措施。由于这套经济纲领和政策的实施,具有较强冲击力,在短期内可能使社会的经济生活产生巨大震荡,甚至出现“休克”状态,因此,人们借用医学名词称之为休克疗法。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美国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Jeffrey Sachs)。但真正践行这一理念的,却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和他的学生“芝加哥男孩”——一群来自智利的经济学家。

1970年智利总统大选,以“第一个以民主、多元化和自由为模式的社会主义”为施政纲领的阿连德当选。就职后,阿连德开始大规模推行被他称之为“智利社会主义之路”的规划,政策中心是土地改革。这一改革在前任总统弗雷执政时就已经进行,弗雷政府没收了全国约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易于接管的财产,而阿连德政府的目标是没收所有超过80公顷且有基本灌溉系统的土地。此外,阿连德希望通过实施国有化的企业或者公共工程项目,为穷人提供工作机会,以此来改善最贫穷国民的经济社会福利。

阿连德任期第一年,在经济部长奉行的扩张的货币政策配合下,经济状况一度十分喜人。该年智利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高达8.6%,工业增长更是达到罕见的12%。同时,通胀率也从他上任前的34.9%降至22.1%,失业率明显回落至3.8%。但在随后一年,即1972年,智利通胀开始急剧恶化,从22.1%迅速冲高至140%,且表现得无法控制。与此同时,出口下降24%,进口上升26%。

面对这种局面,阿连德政府的应对之策不是从提高企业和商人的生产积极性、增加供给和控制货币增长着手,而是采取冻结物价这样一种愚蠢办法。这一政策使得黑市上的大米、大豆、糖、面粉的价格飞涨,超市货架上也看不到这些基本货物了。那年8月,在短短一个月里,基本消费品价格就从190埃斯库多(Escudo,货币单位)上涨到421埃斯库多。虽然阿连德在1970年和1971年数次提高工人工资,但都被持续上涨的物价所吞噬。智利人民生活水平并没有得到与工资上涨相匹配的改善。

恶性通胀和商品短缺导致整个国家陷入一片混乱,这让民怨持续累积。1972年10月,阿连德上台后的第一波大规模罢工浪潮终于爆发。大量的卡车司机和小商人,及一部分职业团体和学生组织走上圣地亚哥街头。这种混乱的状态给军人提供了机会。1973年9月智利三军联合发动政变,杀了民选总统阿连德。但军人治理经济实在外行,结果是从1973年到1975年,智利的通胀一路飙升,危害变本加厉,加上世界性经济萎缩的严重冲击,导致智利经济萧条,民不聊生。

在这情况下,当时的智利军政府首脑皮诺切特将军找到“芝加哥男孩”,并让他们全面负责智利的经济改革。在根深蒂固的国家干预思潮下,一开始他们的工作并不顺利。军人政府不满意于现状,但对他们的改革却顾虑重重、摇摆不定。为了扭转这种局面,他们于1975年3月,将芝加哥大学导师弗里德曼从美国请来,目的就是为智利的决策者和工商业巨头开讲座,进行洗脑教育,好为他们政策的开展提供意识基础。

弗里德曼欣然接受邀请,前往智利进行六天的公开研讨会。在这段时间里,这位自由市场经济学宗师,配合芝加哥男孩的方案,大力宣扬他的“疗法”,建议执政者的经济改革不要拖泥带水,而应大刀阔斧,譬如大幅度消减政府开支、放开物价、取消关税保护、吸引外国资本注入,以此刺激本国产业在竞争中成长和壮大,激活经济。他特别强调,面对问题,执政者应有长痛不如短痛的心理。弗里德曼公开承认,采用这种办法,于短期而言,肯定会付出代价,如通胀也许不会立马下降,但失业率却必然会上升。但正如戒除毒瘾一样,熬过痛苦期,经济将会就此重生。

正是在这样的思路下,智利启动改革。经过最初的极度痛苦后,经济逐步恢复,并表现出强劲增长。通胀率从1974年中期的年均700%,下降到1980年代的不到10%。1976年至1980年的年均经济增长率为8%。实际工资与就业率也迅速上升,失业率则明显下降。从1973年起到1995年,在这22年里,智利的实际人均收入增加两倍半还要多。

采用休克疗法实现自我拯救的案例,还有1980年代初的美国。时任美国总统里根联合美联储主席沃尔克,主动采用休克疗法:一、削减政府预算以减少社会福利开支;二、减少个人所得税和企业税以刺激投资;三、放宽企业管理规章条例以减少生产成本;四、控制货币供给量以降低通货膨胀。

当然,当时美国经受的痛苦也是空前的,经济衰退到堪比大萧条时的程度——40%的中小企业破产,13%的失业率。但过了1979年至1983年这几年苦日子,美国不仅从1970年代的失败中彻底走出来,还通过激活毁灭性创造机制,造就了一轮大创新,使得美国可重新领导世界。

玻利维亚案例享誉世界

真正让休克疗法声名大噪的,却是萨克斯在玻利维亚的实践。20世纪80年代中期,萨克斯被聘担任玻利维亚政府经济顾问。该国由于长期政治动荡,经济政策不断失误,由此引发的经济问题大量积累又得不到解决,终于导致一场严重经济危机:1985年玻利维亚政府预算赤字达485.9万亿比索,占国内生产总值约三分之一,通胀率高达240倍。1984年的外债为50亿美元,应付利息近10亿美元,超过出口收入。1980年至1985年间,该国居民生活水平下降30%,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边缘。

受聘于危难之际的萨克斯,大胆向玻利维亚政府提出一整套经济纲领和经济政策,主要内容有:一、实行紧缩的金融和财政政策;二、压缩政府开支;三、取消补贴,放开价格,实行贸易自由化;四、通过货币贬值实现汇率稳定;五、进一步改革行政和税收制度,将部分公营部门和企业民营化等。

改革实施后,成效显著。在经历初期的极端痛苦后,玻利维亚的局面得到极大改善。首先表现为恶性通胀得到强有力的遏制,物价从暴涨趋于稳定。1986年至1987年间,玻利维亚通胀率降到10%至15%之间。其次,国民经济经过短暂下降后,很快开始逐步回升。实行休克疗法的第一年,即1986年国内生产总值下降2.9%,但随后几年都保持2.5%左右的正增长势头。同时由于采取了有效措施,债务问题也明显缓解,并最终使玻利维亚克服了严重的债务危机。

正是此役,为萨克斯赢得较高的声誉,休克疗法也由此享誉世界,备受世人瞩目。这就为独立后的俄罗斯采用休克疗法埋下伏笔。但也正是因此,很多人常将俄罗斯的衰落,归因于休克疗法。自此,休克疗法逐步被妖魔化。人们选择性地忽视了上述成功案例,选择性地忽视了与俄罗斯几乎同期践行休克疗法的波兰、捷克;后者的实践似乎也很成功。

作者是中国经济学者、财经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