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民间舆论特别是网络舆论越来越情绪化、极端化的现象引人担忧。
今年6月,新加坡门将哈山桑尼受到中国球迷疯狂追捧,以至于新加坡在中国旅游平台携程(Trip.com)上的搜索热度都大幅增长。今年5月,游戏玩家“胖猫”自杀,他的女友谭某及家人遭到铺天盖地的网暴。今年2月底,农夫山泉受到网络谣言攻击,公司市值在几天内蒸发500亿港元(约84亿新元),公司营收损失超过70亿人民币(约13亿新元)。
互联网上的情绪化群体,像非洲草原上的角马群,到哪里都是一拥而至。一个偶然之举会引来上亿人次围观,一句失言会招来千万人唾骂。要么把你捧成天神,要么把你视为魔鬼。无论是追捧还是挞伐,都表现得非常极端。每个网络事件都是一次集体的狂欢。
在互联网出现以前,人们因爱好和意见而汇聚成群并不容易。传统媒体是单向传输信息,某个受众无法在芸芸众生中,迅速找到与自己意见一致的人,因此形成一次游行或集会,得经历很长时间的信息交换,还得有一批组织者和活跃分子持续为之努力。
互联网出现后则不一样。互联网有及时交互特性,一则信息可以在社交平台上轻松实现千万次转发,一个评论区可以迅速聚集上千万人,更容易一呼百应,形成羊群效应。其次,互联网有去中心化特性,任何一个普通人都能利用微博和抖音等平台成为意见领袖。而且在流量经济的加持下,做网红、大V这样的群体领袖,还是名利双收的美事,自然让人趋之若鹜。
不是说所有群体都有害,比如追星族、球迷、歌迷这些因爱好而形成的群体,就没什么危险性。但我们也不应该忘记法国心理学家勒庞的警告,他在《乌合之众》一书中说:群体只有简单而极端的情绪,没有推理能力和批评精神。
道理很简单。喜欢独立思考、理智冷静、谦谨温和的人,通常都不爱结群;喜欢结群的是那些情感充沛、容易冲动、鲁莽偏激的人。因此,群体活跃频繁之时,意味着社会的躁动和不稳定因素在增加。
在偏激的群体心理下,骇人的谣言和极端言论更容易走红;而流量又能带来财富,“眼球经济”反过来进一步刺激人们发布更为引人注目的言论,因此互联网的极端言论会形成自我强化模式。
意见领袖会使出浑身解数来博取眼球。因为群体崇拜是宗教式的,所以一些企业家要吹破牛皮以求走红,一些专家学者要偏离常识以搏得上位;因为群体爱憎鲜明,所以有人打着爱国主义的旗号,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因为群体极端排斥不同观点,所以有人刻意制造阶级对立、性别对立话题,以煽动群体情绪;甚至有人为了迎合大众审美趣味,故意打扮得低俗丑陋。
勒庞说过,群体中的人会变得无视道德和法律,胆大妄为、无恶不作。如果群体没有表现出暴力倾向,那是万幸。不幸的是群体往往有暴力倾向,并在信息互动中不断强化,从温和走向极端,从言语暴力发展为暴力行动。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必须对在网络上造谣诽谤、散布仇恨、宣扬暴力的行为予以惩治。上个月深圳发生日本学生被袭击事件后,网络平台“快手”就对90多个涉嫌散布中日对立的账号,采取封禁或禁止评论等措施。相信中国政府后续会按照8月1日正式施行的《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对这些违法者予以严惩。
一个孤立、心怀仇恨的人的危害性是有限的,但仇恨心理蔓延并汇聚成群体后,就会变得极度可怕。虚拟空间里的群体聚集与现实空间里的集会,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但它的潜在危险性却容易被人忽视。如不能有效治理网络暴力,网络暴力就会从虚拟空间走进现实生活。
作者是西南政法大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