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傅聪星期一(1月22日)接受彭博社专访时说, 中欧关系面临一些挑战,经济问题只是表象,最大挑战来自相互认知。欧洲或欧盟对中国仍有许多误解。

根据中国驻欧盟使团网站星期四(25日)刊出的专访实录,傅聪在接受彭博社布鲁塞尔分社社长怀特劳(Kevin Whitelaw)和记者汉考克(Tom Hancock)访问时说,中国对欧盟采取的一些贸易措施高度关切。中方反对发起反补贴、反倾销等贸易救济调查,其本质是保护主义。

傅聪说,欧方调查的很多对象都与可再生能源有关。事实上,中欧企业在该领域建立了很多合作关系,还组建了合资企业。征收高额关税或采取其他限制措施不仅损害中国企业利益,也伤及欧洲企业,甚至会破坏欧盟绿色转型努力,损人不利己。西方媒体已有报道,敦促欧盟谨慎行事,呼吁其评估这些措施对欧盟绿色转型目标的影响。有消息称,欧洲的一个主要政党已提议放弃2035年停售内燃汽车的目标。如果欧方在可再生能源领域限制对华合作,必将对欧盟绿色转型努力产生负面影响。

傅聪强调,中方希望通过友好方式解决问题,贸易救济、高关税乃至制裁只能是最后手段。希望双方能够通过友好协商找到彼此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对于针对电动汽车的调查,傅聪说,首先,一些欧盟成员国代表表示,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调查是出于政治动机。他希望情况并非如此。欧盟有关调查程序也并非没有缺陷。启动类似调查通常需要盟内产业提出申请,但此次是欧盟委员会自主发起。其次,在立案前磋商上,欧方留给中方的准备时间非常有限。第三,在抽样上,欧盟只选择了三家中国本土企业,故意排除了中国市场对欧出口量最大的企业,而这是一家美资在华企业;在对欧洲企业抽样时,也故意排除了产销量靠前的企业。这必然会扭曲调查结果,对中方很不公平,需要加以解决。

傅聪补充说,尽管欧方在程序上存在缺陷,中国仍在同欧方磋商。因为中国希望避免出现双方不得不相互采取贸易措施的局面。

被问到如果欧方最终对电动汽车征收关税,中国会不会做出反应时,傅聪回答说,希望这种情况不会发生。

在谈到中欧贸易关系的矛盾时,傅聪说,自己在同欧盟官员、成员国驻欧大使接触时,他们都表示欧洲与美国不同,不会采取同样做法。但中国确实对欧盟提出的一些政策和措施相当关切。

傅聪认为,他到任以来,中欧关系呈现向上态势。中欧高级别代表团多次互访,这一良好势头无疑将为双边关系提供政治指导和前进动力,希望双方继续保持。

傅聪说,中欧关系当然也面临一些挑战。他认为经济问题只是表象,最大挑战来自相互认知。欧洲或欧盟对中国仍有许多误解。现在欧洲有很多关于地缘冲突的讨论,一旦涉及中国,往往都基于误解。

他说,自己到任以来反复重申,很多针对中国的批评都毫无依据。比如,有人称中国意图颠覆现行国际秩序,这与事实相去甚远。中国是现行国际秩序的受益者,自然要维护它,为什么要破坏它?中国是现行国际秩序最有力、最坚定的捍卫者之一。人们应当认识到这一点。

在回答有关欧盟经常谈论的“去风险”时,傅聪说,“去风险”战略已经对中欧关系产生了阻碍。中国完全理解欧方加强经济安全的愿望,但问题是边界在哪里?如何平衡经济与安全?这是人们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欧洲要想发挥更大作用,就必须拥有强大经济。而只有保持对外开放,才能实现这一目标。欧洲过去一直是全球化和自由经济的坚定倡导者,但坦率讲,如今欧方展现出的更多是内顾倾向和保护主义。这对欧盟并无好处。

傅聪还说,中国也有自己的自给自足政策,中欧的做法如出一辙。这应该是各国主权的一部分。每个国家都需要考虑自身安全,这没有问题。问题是把界限划在哪里。美国在一些欧洲国家的支持下,正在切断某些领域的对华供应链。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光刻机。面对“断供”,中国难道只能坐以待毙吗?中国当然需要强调自力更生,但这并不意味着不与他国合作。

对于荷兰阿斯麦公司在美国压力下限制了对华出口,傅聪补充说,相信大家都清楚,荷兰阿斯麦公司高管对限制对华出口颇有怨言。没有中国市场,不知道他们的优势地位还能维持多久。他还强调,永远不要低估中国科学家和工程师的聪明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