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深中通道能否拉动珠江两岸经济融合?

连接深圳和中山的深中通道,今年6月底通车在即,中国广东省政府外事办公室5月下旬组织新闻媒体采访团,邀请中外新闻记者前往实地采访。

全程长24公里的深中通道,是继港珠澳大桥之后、连接珠江东西两岸另一项超级工程。这条跨海通道,将把深圳和中山之间两个小时的车程缩短至半小时内,大大提高两地的通勤和物流效率。

珠江东西两岸城市长期发展不平衡现象突出。有分析认为,深中通道的建成,意味着深圳强大的创新型经济和产业外溢,能让珠江西岸成为它的腹地,形成产业协作地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均衡发展。

中山是以灯饰产业闻名的地级市,生产着中国70%市场份额的灯饰。中山市照明电器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区德成说,深中通道处在粤港澳大湾区“A”字型交通主骨架最关键一横,将提升中山在大湾区的区位优势,对中山灯饰照明产业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区德成说:“深圳具备创新高地、智能高地、人才高地。中山与深圳拉近后,加快人流、物流、资金流的发展,对我们产业转型升级有很大帮助。深圳在土地资源、生活和企业运营成本比中山高,这个优势互补非常明显。”

为增进与深圳的产业对接,中山市政府在深中通道登陆点马鞍岛设立了翠亨新区,聚集科技创新、金融业务和教育资源等。研发和生产创新生物新药的康方生物科技,去年9月将总部迁到那里,以利用更好的土地资源和区位优势。

康方生物科技公司副总裁王忠民说,无论是药物前期研发、临床试验、生产、冷链运输等,都需要良好的交通环境。中山虽处于珠三角中心地带,但交通并不是特别的方便。

他说:“广州机场在广州的北面,珠海机场在珠海的西面,都离中山有一定距离。深中通道开通后,从我们园区到深圳机场只需要15到20分钟,在人才引进,上下游供应商的沟通交流,以及国外客户来访就会有更方便。”

不过,有深圳高新技术企业认为,目前他们向中山或其他珠江西部城市转移产能的意向不大,人才供应是企业外迁的最大阻力。

深圳奥比中光副总裁孔博指出,技术研发是公司的核心,60%以上的员工都从事这方面工作,而深圳在培养和聚集这些人才仍占优势。奥比中光是一家研发和制造“机器人眼睛”的人工智能(AI)视觉科技企业。

孔博说:“我们的研发和生产,对土地面积的需求不是特别大。目前在深圳及周边地区的布局,已经可以满足我们的需求。”

总部位于深圳的智航无人机董事长金良认为,大部分高端人才都希望能在学术氛围浓厚、生活便利的中心城市发展,但珠江西岸城市在这方面尚未满足他们的需求。

他说:“珠江西岸城市的整体软硬件配套设施必须升级,如高校、交通设施、生活环境,地方文化等。这是个比较长期的过程,不是说一年两年就能完成的。”

“要致富,先修路”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耳熟能详的口号。过去几十年来,中国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中国经济在此期间的快速增长,证明这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可行模式。

不过,在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楼市低迷不振、地方财政困难等风险加剧的情况下,新基础建设在中国经济发展可发挥的作用正出现变化。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助理教授陆曦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指出,重大基建在早期可实现降低运输成本、减少交易费用,增加信息和物品流动,带来巨大的边际效应和明确的经济正向效应。但到了后期,基建设施在同个区域的叠加不再会紧遵循这样的逻辑。

他说,政府投入大笔资金推动基建,希望带动后续大量工程发包,创造就业,提高人们收入和购买力。政府随后在这些基建周边黄金地段售地,填补初期投资,形成一个循环。

但随着中国经济形势下滑,人们对大环境和住宅市场预期更悲观,直接影响土地销售。陆曦说:“这意味着循环中最重要的环节被打破,地方政府最初的投资很难回本,无法再启动其他基建项目,影响其对经济的拉动。”

作为中国经济第一大省,广东财政收支压力或许低于其他省份,更有能力为基建买单。但其外向型经济更容易受到国际市场波动影响,在逆全球化浪潮和贸易摩擦不断趋势下势必迎来更多挑战。

深中通道在中国面临内外挑战之际落成,为充满不确定性的经济环境增添了一抹亮色。但考虑到当前严峻形势,要在短期内以“一桥之力”大幅拉动珠江两岸经济融合与发展,恐怕不易。

毕竟,比修桥梁更重要的,是恢复人们对市场的信心,而这项工程还有待完成。

广东省政府外事办公室5月下旬邀请中外记者到深中通道实地采访。图为媒体站在悬索桥,距离海面有91米的最高部分上。(林煇智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