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和朋友逛家具店,接待我们的店员又端茶又递水,朋友看中一套实木桌椅,为了尽快拿下单子,店家主动提出折扣优惠,还送上各种小礼品。

眼看朋友还在犹豫,店员赶忙说:“要不您给咱们门店写个好评,再送您一对抱枕。”原本到店里买家具的朋友离开时,手上提了一大包跟家具不相干的东西:抱枕、水杯、香薰、手机支架。

中国商家为了争取顾客花样百出:吃晚餐,写一个好评,店家会送上免费甜品;吃烤羊肉串,赠送你用易拉罐装的草原上的空气和青草;觉得奶茶口感不好,没事儿,免费给你重做;自带咖啡杯,15元(人民币,下同,约2.8新元)的咖啡直接减到10元……

新加坡朋友到中国出差、旅行,总会感慨,中国消费行业的花样真是多,服务与十多年前相比也是越来越好。做生意的商家则是很无奈,竞争实在太激烈,只好绞尽脑汁,一边把“太卷了”挂在嘴边,一边随着大流“卷”起来。

中国的“内卷”现象出现在疫情之前,白热化的名校竞争、涨疯了的学区房,疯狂的教育“内卷”让很多人直呼吃不消;职场人为了升职加薪,甚至有时候只是为了不要被末位淘汰,只好接受“996”(早9点上班、晚9点下班、一周工作六天)的加班文化。

疫情后,中国经济面临多年来罕见的增长放缓,大饼没有加速变大,争夺大饼的竞争自然更白热化,内卷变得形形色色,遍布各行各业。

汽车行业是过度内卷的代表。今年上半年,中国车企大打价格战,为了抢占市场份额,车企纷纷推出大手笔优惠,国产新能源汽车的价格不断下探,甚至亏钱卖车。据中国媒体统计,去年全年降价的车型累计有70款,而今年前五个月,降价车型就达到56款。

企业“卷”得你死我活,连地方政府都逃不过内卷。中国国务院旗下《经济日报》最近发文,批评各地政府的招商内卷。地方上为了拼经济,上演抢人、抢企业大战,招商引资的花样层出不穷,各地相互之间挖墙脚,给出巨额补贴,一窝蜂地上马当红的产业。

不顾地方上发展现实和产业基础进行招商引资,最后导致低效竞争、产业同质化,若是项目做不成,政府财政面临大窟窿;即便做成了,也不是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结果。

商家“卷”了起来,对消费者看似是好事,但“卷”是有代价的。今年6月,中国汽车行业多名大佬不约而同地扛起“反内卷”大旗,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在一场论坛上称,“这样卷下去不是办法,企业目的是什么?是盈利”;吉利汽车创始人李书福也公开表态,担忧简单粗暴的价格战,结果就是偷工减料、造假销售、不合规的无序竞争。

最近杭州一名外卖骑手给保安下跪的事,引发舆论热议,差点造成群体性社会事件。类似保安与外卖员的纠纷已经不是第一起,这些冲突背后几乎都与困住外卖骑手的惩罚机制有关,而不断压缩送餐时间、超时就罚款的行业规矩,何尝又不是平台之间内卷的结果。

这两年出现的另一个现象是,中国式的内卷快速外化,犹如一股大浪,席卷海外。

中国人力资源丰富、员工勤劳,生产要素价格低,工业体系完整,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生存下来的中国企业经过了千锤百炼,技术、供应链、经营效率等方方面面都非常成熟,一旦出海,竞争对手很难有招架之力。有商人曾半调侃地形容,从中国国内“卷”出来的企业,对外国公司是“降维打击”。

中国把这样的“卷”看做一种竞争力,虽说竞争本就是市场机制的一部分,有竞争才有优胜劣汰,才有企业脱颖而出,才会推动行业向前发展,但中国的特殊性在于它太大,中国企业的生产能力太强,当这种被中国视为优势的竞争力走出国门,外部世界感受到的是一种由中国企业发起的近乎恶性的竞争,以及赢者通吃的强势。

中国国内供大于求,产能得出口到海外,当地原本的市场平衡会被打破,很难不引发警觉。其他国家也会采取措施,保护各自国内企业不被中国企业卷起的巨浪淹没,今年以来中国与欧美围绕电动汽车、电池、太阳能板等产品的“产能过剩”角力就是典型的例子。

这场围绕“产能过剩”的辩论,有地缘政治博弈的影子、有话语权的争夺,但也真实反映出外界对中国企业“卷完国内卷国外”的担忧。几年前,中国领导人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做视频致辞时曾说,你输我赢,赢者通吃不是中国人的处世哲学;当中国企业纷纷出国找出路,它们会奉行怎样的经营哲学,又能如何摆脱“赢者通吃”的形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