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察:公摊面积取消了 糊涂账怎么算?

让每位中国购房人恨得咬牙切齿的公摊面积制,有可能将走入历史。

今年以来,广东肇庆、湖南湘潭等多个城市推出楼市新政,允许开发商在推销新房时,可按住房套内面积进行销售宣传,也就是不计入公摊面积。

近一两个星期,河北张家口、湖南衡阳也推出类似新政,其中张家口进一步将“逐步推进取消公摊”写入官方文件中。

湖南衡阳则明确提出商品房销售应按套内建筑面积计价,并要求开发商在签订合同时,应与购房人约定按套内建筑面积计算售价。

衡阳市政府还标明“套内建筑面积”的定义,即套内房屋的使用面积+套内墙体面积+套内阳台建筑面积。

广州、杭州、长沙和厦门等一二线城市,虽然未明确要取消公摊,但也通过放宽赠送面积限制、优化阳台等公共面积计算规则等方式,来提高购房者的实际得房率。

在中国,关于公摊面积的话题,几乎每年都会被拿出来激辩一番。随着越来越多个城市提出要“取消公摊面积”、地方政府推行的态度越来越明确,民众对公摊制全面取消的期待也水涨船高。

不少中国网民认为,取消公摊面积制能消除房价制定的模糊地带,不管房子总价是涨还是跌,都会明摆到台面上。还有网民调侃道,中国近代四大发明之一终于没了,另外三大发明是调休、劳务派遣和离婚冷静期。

但也有网民担忧,在房价总量没有变的情况下,其余面积单价势必上涨,反而导致购房成本进一步上升。有网民就举例:“1万元(人民币,下同,1863新元)的房价,20%公摊,实际折合套内面积均价1.25万。现在直接卖你1.3万,说取消了公摊,你会算吗? ?”

进口自香港的公摊制

在中国买房,购房合同上标注的总建筑面积不会全归购房者所有,而是被拆分成两部分:套内建筑面积和公共分摊的建筑面积。

套内建筑面积是购房者实际拥有的部分,也就是关起家门后可活动的面积;公摊面积则属于公共设施的占地面积,如电梯井、楼梯间、垃圾道等,有时户与户之间的隔墙也会被纳入。

这也代表,购买100平方米的房子,实际可使用面积通常会小于100平方米。

问题是,现行中国法律并没有规定公摊面积的上限和下限,加上计算方式的不透明、部分开发商暗箱操作等情况,使得公摊面积长期以来都会成为购房者难以厘清的一笔“糊涂账”,甚至被冠名量子物理学家薛定谔(Erwin Schr?dinger),称为“薛定谔的公摊”,意指难以理解的、无法预料的事情。

例如,中国商品房公摊比例一般在15%至25%间,但有些超高层楼盘的公摊比例可高达40%至50%,买了一套100平方米的商品房,收房时才发现关起门后只剩下50平方米,近一半的钱都花在了公摊上。

2008年,在电视剧《低头不见抬头见》里,饰演茶客的宋丹丹在小区楼下和老板聊起买房,老板问:“啥是公摊面积,你解释解释?”宋丹丹戏谑地答道:“公开贪污的面积嘛,买个房子170,进屋一量110。”

如今这段话也成了对公摊制最辛辣的讽刺。

公摊制其实源自香港,而且早在1950年代就开始实行。当时香港的住宅楼是按整栋或整层出售,但由于购房门槛过高,开发商后来改按户出售,并将门厅、过道、楼梯间等公共空间的建筑成本转嫁到住户身上。

公摊面积模式最早于1950年代在香港实行,图为2023年2月拍摄的香港街景。(海峡时报)

这套模式在1990年代引进中国大陆,并沿用至今。香港则从2013年起全面采用“实用面积”制,并要求商家卖房时须向买家公布哪些部分属于实用面积、哪些不属于实用面积。

如今,中国大陆似乎有意再次效仿香港,要求开发商公开套内面积和建筑面积。虽然此举确实能让房产交易更透明,让购房者告别“薛定谔的公摊”,但这不意味着公摊制将从此隐退江山。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严跃进认为,各大城市提出要“取消公摊”,指的是在购房交易环节取消对公摊面积的附加计算,并非将小区的楼梯、绿化、过道等公摊部位取消,“该有的还是会有”。

此外,中国民众所期待房价会随着公摊制取消而下跌的情况,恐怕也不会出现。

据财联社报道,以香港为例,香港在2013年取消公摊制后,房价并没有下降,反而在2013、2014年分别同比增长7%和4%,与2012年6%的增速基本持平。

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教授尹稚就曾直言,一个房子的总房价水平会根据建筑造价、税费、企业利润、销售环节中的各种开销等综合确定一个售价。“至于说怎么算让你感觉到你占便宜了,那是卖家在操纵背后的算法游戏而已。”

简而言之,羊毛出在羊身上,无论采用什么算法,开发商都不会做亏本生意。

公摊糊涂账怎解?

尽管如此,严跃进依然认为中国各大城市应跟进,将取消公摊当作明年房地产业的一项重要工作,因为这对提升购房信心、促进明年中国楼市止跌回稳有积极作用。

在民众消费意愿低落、房价跌跌不休的当下,地方政府过去赖以维生的土地收入来源正面临窘境。

今年以来,中国官方已通过历史性的救市措施,包括放宽限购、大幅降低首付比例以及降低贷款利率等,尝试扭转螺旋式下滑的楼市景气。

在一揽子政策的发力下,一二线城市的楼市近两个月已初见回暖迹象,但三四线城市的复苏情况仍相当低迷。

中指研究院报告显示,今年前11个月,一线城市楼市销售面积同比下降14%,10至11月同比增长40%。相比之下,三四线城市楼市销售面积前11个月同比下降25%,10至11月的同比增幅仅为9%。

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截至目前明确表态要取消公摊制的,大多也是三四线城市。由此看来,取消公摊制已被不少城市当作拯救楼市的万能丹。

然而,在讨论这颗万能丹能不能奏效前,还得先回答民众心中的好几个疑虑,如那些已在公摊制下买了房的购房者,能不能拿回钱?存量房又怎么算?公摊制取消后,公共空间维护的成本由谁来承担?开发商还会好好建设公共空间吗?

有自媒体评论指出,要全面取消公摊,需要考虑房贷利率、全国房价格局、房价收入比、房改等因素,还有以往所有以建筑面积作为标准和计量的规则、参数都需要体系化。

这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考量到巨大的社会运作成本,全面取消公摊制或许在短期内不会发生。

说到底,“取消公摊”更像是各地方政府为了安抚、提振购房者购房意愿所开展的一次宣导活动。中国民众有没有听进去,恐怕还取决于民众“所购即所得”的期待能不能获得满足。毕竟买房要花上一生积蓄,任何人最关心的,还是付出与获得的平衡感。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