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最后一天,彭博社引述知情人士报道,中国政府多年来首次为全国公务员加薪,以刺激消费。
报道指此次加薪回溯至2024年7月份,涨薪比率因基础薪资而异。一名知情人士称,工资涨幅在5%左右。不过,相关消息未获中国官方证实。
公务员加薪的报道,在新旧年交替之际把舆论目光再次引向消费。
冠病疫情过后,中国房地产市场持续萎靡不振、股市乍暖还寒,外加企业倒闭、失业率升高等,叠加效应直接影响消费力和消费欲望。
中国2024年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远低于分析师预测的5%。中国家庭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不到40%,与其他发达经济体约为65%的比重相比,仍有一段距离。
2025年来临之际,除公务员加薪传闻外,中国民政部也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元旦和春节前夕,增发一次性生活补贴给困难群众,包括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和生活困难的未就业大学生。既为稳民心,也为促消费。
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多次威胁要向中国商品征收高关税,他还未上任就已给中国出口前景投下巨大阴影。中美贸易战一旦爆发,出口哑火,内需须顶上。
在内外压力不断加大的大背景下,中国提升对需求侧政策的重视。上个月的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大力提振消费”列为今年九大重点任务之首,明确消费拉动经济的重要性。
官媒也加大报道消费新趋势、消费新活力,似为打造2025消费大年造势。霎时间,消费成了撬动中国经济的密码。
那么给公务员加薪、补贴困难群众的钱哪里来?源头仍在扩张性政策,也就是官方提出的,从“稳健”到“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从“积极”到“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
中国国家主席官方领导人在2025年新年贺词中也再次强调,要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政策”,保持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
从2024年9月份的中共政治局会议,到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到官方领导人新年贺词,政策“积极有为”的基调已再明确不过。一般相信,中共高层已对今年GDP增长目标、赤字率等重要经济指标达成一致,但根据法定程序,要到3月全国两会(人大和政协年会)才公布。
中国高官和官媒多次强调,中央财政在赤字率和举债空间具备较大调整空间。一般推测,今年赤字率肯定突破3%的财政纪律心理防线,将接近甚至突破4%。专家指出,赤字率若达到4%,可起到扩大总需求、释放稳增长的强烈信号以稳定预期、缓解地方财政压力这三重功效。
唯有真金白银,才能砸出市场信心。
一旦公共支出力度增大,流动性增强,加以政策从消费端发力,通过加大补贴或发放消费券等方式提高消费能力;通过财政支出结构向医疗、教育和养老等公共消费领域倾斜,减少民众后顾之忧,相信整体上将能提升消费意愿。
那么,2025年会否成为中国消费大年?也未必。
曾几何时,鼓励人们消费,跟鼓励人们生孩子一样,变得如此困难。
鼓励生育,比不许多生的政策更难执行。总不能因为人家不生育而开罚单吧?鼓励消费,也比不鼓励消费的政策更难落实。不鼓励消费,可从借贷端下手,严管消费信贷产品或提升借贷成本。要短期刺激消费,或者说要快速强迫消费,直接派发消费券是可行方式之一,因为“不花白不花”是正常心理反应。
但发不发消费券也具争议性。有一派观点认为,中国是鼓励勤劳致富等传统文化的国家,而非西方消费型国家,更不能制造“养懒汉”问题。另有学者坚持,消费不能靠刺激,而是要靠改善民生,例如帮助企业解困、减缓失业冲击和减少收入分配不公。还有一派指出,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消费需求已从商品型消费转向服务型消费如国内旅游,关键在于消费品供给侧必须升级。
美国经济学家、摩根士丹利亚洲投资公司前主席罗奇上个月在《中国社会的消费困境》文章中,则从政治层面提出另一种思考方向。
罗奇引用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思著作《富裕社会》中的美国经验说,消费社会的基因有这些特征:收入和财富向上流动、信息公开交流和传播、个人主义和选择自由、生活方式不平等现象减少、财富的代际转移,以及最终选举政治代表的能力。
罗奇说,现代中国政治体系强调稳定和控制,这让中国得以成为世界上的“终极生产者”,却未能有效刺激中国民众的消费基因。他于是问道:中国的政治体制,是否与现代消费文化格格不入?
这么一拔高,花不花钱也成了政治问题。
中国领导人多次强调,要走一条“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之路,意即要打破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迷思。消费,或许就是个试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