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召开的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时隔14年重提“适度宽松”,中国经济学家认为,这一论调更多是对前期货币政策立场的支持性确认,并提醒要避免对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过度解读。
中国央行主管媒体《金融时报》星期四(1月9日)刊登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的文章。
管涛说,一提到适度宽松,就想起2008年下半年至2010年底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此次重提适度宽松,内容是适时降准降息,强化利率政策的执行和传导,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的稳中有降。
他认为,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时隔14年重提适度宽松,更多是对前期货币政策立场的支持性确认。今年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特别是扩大政府债券发行,必然需要货币政策配合,维持低利率、宽流动性的环境。
但管涛指出,“当前市场对于货币宽松有抢跑之嫌,透支了货币适度宽松的利好。”他说,今年4月以来,中国央行已多次预警长期利率单边下行风险,目前看这个风险并没有收敛,反而进一步发散。
管涛表示,长期国债收益率快速下行,一定程度上既反映资产荒,也反映有效融资需求不足,央行的货币投放或流动性供给无法进入实体经济,低利率给银行和其他长期机构投资者带来很大压力。
他认为,从短期看,作为交易盘,要注意货币宽松不及预期、政策力度超预期、经济恢复超预期等,可能造成债市动荡加剧;从长期看,即使要为国债和政府债券发行创造宽松的金融环境,也需要深层次探讨究竟怎样的政策性利率是合适的。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