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内有超过70万新用户加入平台,应用下载量同比增长逾200%,登顶苹果应用商店榜单。有人将这突如其来的流量形容作“泼天的富贵”。
没错,说的就是“小红书”,一个本来只在中国网民与海外华人圈内流行的中国社交平台,本周因为“TikTok难民”的涌入,突然名声大噪,引起各方国际媒体的注意。
即将来临的星期天(1月19日)就是美国实施TikTok“不卖就禁”法案的大限之日,TikTok的1.7亿名美国地区用户何去何从一直是关注焦点。许多用户本周“投票”了:为了对美国政府以数据安全为由封杀TikTok表达不满和反抗,这些自称“TikTok难民”的用户故意涌入小红书注册,主动将自己的数据交给另一家中国公司。
小红书被称为“中国版Instagram”,目前用户逾3亿,从2021年以来便曾多次尝试开拓国际市场,但未获成功。
和腾讯“微信”、字节跳动“抖音”等平台分别开设中国国内版和国际版的做法不同,小红书当前只有一个版本的应用程序,没有将海外和中国国内用户分开。“TikTok难民”涌入小红书,意味着一群千里之外的“老外”,突然有机会踏入中国互联网的腹地,直接接触到真实的中国人;对许多被网络防火墙隔离的中国网民来说,他们无意中也打开了一个窗口,可以看到不一样的世界。
对于“TikTok难民”的新来乍到,大部分中国小红书用户都摆出了欢迎和接纳的姿态,有开课教小红书用法的,有和“难民”交流物价、工作问题的,“难民”们也纷纷戏缴“猫/狗税”(Cat/Dog Tax),即分享自家的猫猫狗狗照片,换取中国用户的“认可”和“允许在本平台活动”的证明,还有跟中国用户互亮英文、数学作业求助的……有评论形容,那是一种“世界大联欢的氛围”。
不过,这样的蜜月期可维持多久?
记录了这场“中外交流”首24小时的微信公号“NOWNESS现在”指出,不到48小时,一些中国用户就开始抱怨,自己的小红书首页突然被算法推荐到各式英文笔记,而这不是他们想看的内容,希望推荐页面回归到以前。“让我们说中文”“捍卫主体性”逐渐形成趋势,而抱怨海外用户“无聊”、小红书内容更“深”的发言,也迅速增加。
两国网民在文化、意识形态上的摩擦也逐渐显露。有自媒体就说,第一批转移到小红书的“TikTok难民”,不少是美国白左民众,而中国有大量特朗普粉,接下来搞不好可能会出现这两个阵营对骂的画面。
这种分歧已在支持特朗普的亿万富豪马斯克母亲梅耶·马斯克的小红书账号反映出来。今年76岁的梅耶·马斯克从事模特工作50年,在小红书拥有60万粉丝,一直以来,她的评论区都只看到中文用户发文欢迎她光临某地,夸奖赞她着装优雅气质大方,“怎么培养的那么优秀的儿子,快告诉我们”。
厌恶硅谷巨头(包括马斯克全资拥有的社媒X)的“TikTok难民”一来到小红书,英文评论对她却没句好话:“为什么你在这里”“谁帮我找到拉黑键”“很快这个地方就会被改叫Y而你们得交20块月费才能编辑了”。还有人和中国用户分享梅耶·马斯克过去引起争议的言论,搞到最后,她只好关闭了公开评论功能以求清净。
两国网民对梅耶·马斯克评价的分歧还只是小菜一碟,更富火药味的议题多得是。据报道,已经有美国用户在问及“中国和香港法律有什么不同”“中国人对LBGTQ(性少数群体)有什么看法”时碰了钉子,还有一些中国用户干脆主动警告外国用户不要发表敏感言论,并应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云云。
实际上,除了网民之间的价值冲突,中国互联网的监管、审查制度看来也是一道最终将考验美国用户的坎。
不过,《环球时报》原总编辑胡锡进就认为,“TikTok难民”涌入小红书显示,中国互联网正朝着全球网民聚会共处的新中心嬗变,两国网民突然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在中国公司主导的网络平台上实现海量交流,若以惯常方式来推动,花再多钱也未必能做到。他呼吁官方要根据新情况,朝着国际上的普适性调整管理办法,增加中国互联网的对外包容性。
知名自媒体公号“兔主席”则对小红书成为全球性社区的前景比较悲观。他发文说,小红书面向中国受众、中国群体,美国内容创作者延续之前在TikTok的内容发布,稍微做一些调整(例如增加一些对中国友好的内容),就有望圈到无数的中国粉丝、获取巨大的流量、成就感、价值感,也看看未来有没有什么变现的中国商机,但他们还是以强势、优势文明自居,是一种单向的文化输出,“本质就是我们摆了个台子,让他们来给我们讲美国故事来了”。
他还警告说,基于两国对彼此的“兴趣不对称性”(中国对美国的兴趣远大于美国对中国的兴趣),中国平台很容易为美方所利用,变成渗透工具,一开始只是一些无害的、生活、休闲、文娱、文艺类的美国内容发布者,“将来就不好说了”。
美国的“TikTok难民”是否会长驻小红书,其实现在没人知道。TikTok在美国“不卖就禁”,小红书爆红后,引起美国官方注意,下来也很有可能面临相同的禁令,因此未必是TikTok美国用户的替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