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半个月前在这个专栏说过,香港虽为弹丸之地,却拥有八所著名的公立大学,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成绩令人刮目相看。话音未毕,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简称THE)日前公布2025世界大学排名榜,香港有五所大学再次跻身百大,成为全球顶尖大学最集中的城市之一。
本年度的“THE世界大学排名”,涵盖全球2092所大学。香港大学排名第35位,与去年一样,在香港高等院校中表现最优秀;其余四所依次为:中文大学、科技大学、城市大学和理工大学。
当中,中文大学排名比去年上升九个至第44位,城市大学比去年微升两个位到第80位,理工大学上升三个位至第84位;科技大学则是唯一排名下跌的院校,比去年排名微跌两个位至第66位。
整体而言,香港高校在今年“THE世界大学排名”三升一降,成绩理想。
这个排名是以教学、研究环境、研究质量、产业及国际化等五大范畴、共17项绩效指标评分。香港一众大学今年在研究质量、产业及国际化等方面都有明显优势,整体均有90分以上高水平。例如在国际化方面,五所港校的分数为97分以上;在产业指标,五所港校分数均为93.7分及以上,城大、科大更获100分满分。
香港地方狭小,竟有五所世界百强大学,放眼世界,恐怕没有第二个城市有这么多百强大学云集。为何香港能够高校林立,成为亚洲教育枢纽呢?
综合各方看法,认为香港拥有中西荟萃的独特优势、良好的教育基建、优秀的科研人才和雄厚的研究实力;加上港府对教育持续投入,为香港高校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外界往往忽略了香港高校内部竞争激烈,也是其中一个原因。
高等教育在香港已有百多年历史。香港大学于1911年创立,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学府;中文大学则是第二所大学,于1963年创校。
由于香港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日增,部分规模较小的私营高等院校,例如城市大学、理工大学和浸会大学,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先后获得港府资助,升格为公立大学。
我刚做记者的时候,初期是跑教育新闻,刚好也是香港高等教育发展的蓬勃时期。时任特首董建华声言投资教育绝不手软,投放了大量资源给各所大学,高校界热闹非凡。有段日子差不多每所大学每天都有活动,令教育组的记者疲于奔命。
后来香港经济发展疲软,港府库房逐渐入不敷出。时任教育统筹局局长的李国章在2002年提议,把八所公立大学分为研究型和教学型大学,希望藉分工合作提升各所大学水平。他同时也提出“中科合併”,意图集合香港高校排名第二和三的中文大学和科技大学的力量,连同历史最悠久的港大,打造成为两所世界级的“超级大学”。
按照港府的构想,这个建议可以为官方节省大量资源。但由于涉及动摇部分院校的利益,在社会引起了巨大争议,有关建议几年后在一片反对声中不了了之。
有趣的是,这项政策停止后,令香港高校无心插柳,继续各自发展。过去二十年,“竞争”成为香港高校界别的主调,不少大学凭着“单打独斗”纷纷创出佳绩。
譬如,香港大学医学院和中文大学医学院多年来的竞争十分激烈;除了科研,在宣传方面也大斗法,经常出现你上午举行记者会,我下午也举行记者会,竞相宣传争取曝光。后来中大医学院经过多年努力,科研成果频获国际推许,在全球医学院排名屡创新高,近年已经跑赢港大医学院。这个例子正好说明竞争促进了香港高校进步。
同样情况也在欧洲历史发展中得到印证。从15世纪开始,欧洲的殖民主义就向全球伸出触角,逐步影响世界各地。箇中原因,因为15世纪以前欧洲封建邦国林立的“适度分裂”,促使各国必须不断竞争而快速进步。
话说回来,国际上有不同的大学排行榜,不同机构的评分标准常有争议,香港高校在本年度“THE世界大学排名”的成绩并不代表一切。令人担忧的是,香港高校近些年为了配合国际排名而侧重论文和研究成绩,相对忽略了提升教学素质。
更甚的是,各大学为了抢占前列位置排名,皆倾向聘请非本土学者,吸纳蜚声国际的学者任教,本地教职员越来越难续约。这个现象长此下去,对香港培养本地人才并非好事。
简而言之,香港要打造成为亚洲乃致国际大学教育枢纽,各所大学除了要投入竞争排名,也要建立自己的特色,回归到培育大学生全面教育成长,这才是教育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