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香港01

作者:李湃丰

这个暑期,夜经济火遍神州大地,淄博烧烤、长沙美食不夜城、上海夜生活节等等“爆火出圈”,成为2023年中国大陆消费复苏的一大增长点,反观香港这座“不夜城”,在疫后却越来越“养生”。

出乎许多人意料,香港这座“不夜城”在复常期间并没有恢复到疫情前的灯火通明。归根到底,有四个主要原因,一是疫情后市民生活习惯的改变,不少人习惯吃住家饭、叫外卖,下班后早早回家,同时过夜旅客明显减少。根据旅发局数据,今年6月过夜旅客只有140万人次,对比2019年同期减少37%,导致过去在夜晚人流如鲫的兰桂坊、旺角、庙街等“夜蒲”热点,现在未到晚上10时,已显得甚为冷清;

二是面对消费模式的改变,不少商户会选择缩短营业时间以节约开支,而人手的短缺已经令日间工作难以应付,更不用提延长夜间营业时间,近期对于政府搞活夜经济的倡议,不少餐饮或零售业界均对此“耍手拧头”;

三是在消费转型升级的大环境下,过往传统夜市如庙街、女人街等跟不上时代发展,售卖商品同质化严重,做工粗糙缺乏特色,环境卫生嘈杂混乱,难以吸引市民和旅客消费,传统商场店铺亦是“千篇一律”,连锁店占绝大多数,缺乏新意,降低了逛街购物的意欲;

四是香港物价高昂,连锁快餐店食一餐饭都已经需要60-70元,连一杯奶茶咖啡都要40元以上,而到大陆消费,即使需要约100元车费,但计算车钱和三餐的价钱都不够香港两餐的价钱,性价比极高。此外,大陆除了食品价格相宜,连日用品、家品等等的价钱都比香港低,服务态度亦较为良好。数据显示平均每日有16万至18万人次往大陆消遣,每个人平均花费约860元,光是7月份港人北上消费的金额便能达至40亿元,创造了非常庞大的经济效益。

大陆夜经济之所以能够成功落地,一方面政府在管理模式上拆墙松绑,划定指定区域,设置临时摊区,允许流动商贩在一定时间和区域占道经营,并提供水电、垃圾桶等,摊位可傍晚搭、清早拆,收市后摊档负责其摊位范围的卫生清洁,政府负责清洗公用及周边环境,实现占道经营规范有序、市容环境干净整洁、市民生活方便快捷、城市消费更加活跃、市井气息更加浓厚的有机统一。

另一方面,各个夜市独具特色,例如长沙超级文和友,将地方传统老城风光融入到餐厅中,搭配地道美食,造就独特吸引力;在广州荔湾区茶滘街道花地人家广场,一片近千平方米区域,大量茶饮、小吃、非遗文创、游戏等各类夜市消费产品随处可见,新能源汽车品牌、公益组织亦纷纷到场展出和宣传,让夜市呈现新意;深圳近年兴起的车尾市集,让不少年轻人即使成本有限亦可踏上创业之路,带动更多年轻人有新式夜生活,搭建的小舞台每晚有不同驻场歌手演出,推动了文化、餐厅、零售等发展。调查显示,2023年上半年,广东夜间文旅消费支出占全天文旅消费支出的比重为61.62%,夜间文旅消费活力已超过白天。

为什么邻近地区能以生气勃勃、热热闹闹的夜市去吸引旅客,成为他们独特的旅游体验,而香港却只能原地踏步?港府想要搞旺夜经济,首先在制度上需要逐步放宽对小贩夜市的限制,规划指定区域予小贩经营墟市夜市,在噪音、卫生、酒牌等方面规定拆墙松绑,同时做好公共服务配套,包括延长公共交通深夜服务时间、设立夜市区域至城市交通站点接驳小巴专线,为夜市留住消费者,促进夜市经济。宣传上,则要积极向海内外发出邀请,开展美食、文化、时尚等夜经济系列活动。

除了夜市,政府也需要推出资助措施,鼓励大型商场、餐厅延长营业时间,在商场户外或天台区域举办各类夜市,大屏幕直播热门体育盛事,加推戏院午夜场优惠等,长远改变市民疫后“早归”的生活模式,有了更多“夜猫子”,才有可能发展好夜经济。

搞旺夜市除了制度拆墙松绑外,也要寻觅创造适合年轻人的聚脚点,西九文化区、观塘海滨花园、西贡海滨长廊、中环海滨活动空间,交通相对便利,可按当区特点主办主题夜市。活化庙街、女人街传统夜市,引入奶茶经济、港潮文创、街头表演等元素,并提供地道港式美食,用多元模式打造全新港版夜市,一方面能够带动当区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能打造维港新的热门“打卡”地,让市民游客感受城市夜间魅力。

此外,不少市民和旅客都怀念曾经香港90年代霓虹灯街景和九龙城寨风光,建议政府可以和商界商量在香港打造类似“超级文和友”的 “餐饮+文创” 商业综合体,主打“沉浸式”怀旧风格装修,再现昔日港片风光,并不断组织各种主题活动,如文创市集、美食节、手工作坊等,吸引各种喜好顾客,缔造多赢局面。

夜市不仅是充满人间烟火气的城市温度,也是现代大都市的文化和气度的体现,过往特区政府在西九引入的美食车走高端化、价钱高的路子,换来的是低人流生意少的败局,希望特区政府在即将推出的夜经济政策中汲取教训,多参考大陆和外国成功案例,了解港人和游客真实消费需求,释放民间灵活创意,以风土人情拉近人心距离,以城市温度提升消费热度。

作者李湃丰是香港广州青年总会政策委员会委员、立法会A4联盟研究部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