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府长期采用的包括低利率及量化宽松(QE)在内的货币政策,才是绞杀国家竞争力的罪魁祸首。长期依赖宽松货币政策、依靠银行减免利息生存的僵尸企业持续存在,日本经济丧失了应有的新陈代谢功能。

在10月公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日本2023年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GDP)将低于德国,在全球经济体排名跌至第四位。日本2023年的名义GDP估计为4.23万亿美元(约5.77万亿新元),较去年减少0.2%,而德国的名义GDP将达到4.43万亿美元,较去年增长8.4%。

这于日本人而言,确实是个“令人不安”的消息。1968年,日本超过当时的西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风水轮流转,日本经济规模在领先德国半个世纪后,今年被德国反超。而且IMF还神补了一刀:如果不出意外,到2026年时,印度的GDP也将超过日本。这就意味着,在未来几年时间里,日本连第四大经济体的地位也将保不住,从当年傅高义的“世界第一”,滑到世界第五。

日元贬值是一大原因

日本共同社的分析是,日元贬值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一大原因。这一观点,无疑有一定的道理。IMF在做世界经济体排名时,是以各国按美元计价的GDP作为参考依据。因此,如果一个经济体的货币,对美元汇率表现相对较好,它就可能比另一个经济体占据更好的排名。

早于2000年初,日元汇率为1美元兑105日元左右,当时日本的经济规模为4.97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是当时德国的2.5倍。去年初,日元汇率为1美元兑110日元左右。但由于日美货币政策不同,两国利率差扩大,自今年6月以来,日元汇率维持在1美元兑140至150日元的区间。如此一来,日本以美元计算的名义GDP也会减少。另一方面,欧元对美元汇率则没有像日元对美元汇率那样大幅下跌。

此外,物价变动也是一个原因。名义GDP是一国创造的附加值总额,它虽然表明经济规模,但也受到物价变动的影响。今年1月至8月,德国消费价格指数同比涨幅维持在6%至8%,而日本的这一数字大约是3%。物价上涨似乎也拉动了德国名义GDP的增长。

但显然,以上因素并不是日本开始落后于德国的真实原因。观察以各自国家的货币计价的、2000年以来的名义GDP增长率,日本为1.1倍,明显低于德国的1.9倍和美国的2.6倍。按剔除物价变动之后的实际GDP来看,日本的增长率也仅为1.2倍,明显低于美国和德国。从生产率提高和技术革新等经济实力角度看,相比于日本,德国也处于领先地位。

日本经济跌落的真因何在?个人认为,日本政府长期采用的包括低利率及量化宽松(QE)在内的货币政策,才是绞杀国家竞争力的罪魁祸首。

自1991年经济泡沫破灭后,日本一直采取低利率政策,以期刺激经济,但收效甚微。无论是居民部门还是企业部门,借贷意愿都不高。不仅不高,还个个都抢着还贷,以期早日修复好泡沫破灭后日渐恶化的资产负债表。

但对于这种现象,日本政府的理解是:利率还是太高了。于是日本央行于2001年到2006年间,在利率本已极低的情况下,仍然通过大量持续购买公债以及长期债券的方式,向银行体系注入流动性,使利率始终维持在近乎于零的水平。它的主观愿望是:通过对银行体系注入流动性,在较低的贷款利率下诱导企业部门及居民部门扩大借贷,进而增加整个经济体系的货币供给,促进投资以及国民经济的恢复。

但正如我在2012年初出版的《全球大趋势2——被债务挟持的世界》一书里所提及的,这种政策“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让那些毫无竞争力的僵尸企业存续得更久,这也就意味着资源错配的时间更长。长期而言,这只会以有损于一国的竞争力为结果而告终。

具体到日本,在书中我是这样写的:“有人认为,日本失去的20年是结构性危机,而不是周期性的。这显然是种静态视角观察下的产物。事实上周期性危机是可转化为结构性危机的,其动态情景大抵如下:本是周期性危机,但通过政府放水干预,却培植出大量僵尸企业,那些本应破产的企业无法破产,债务无法出清,更重要的是资源无法优化配置,无法向更具有配置能力的企业、产业转移,进而导致产业固化,于是周期危机便演变成了结构性问题。”

是的,随着日本国内土地成本日益高涨、人口红利逐步消失,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一轮新的国际产业转移趋势,已经不可避免地出现。可惜的是,随着大泡沫的破灭,日本政府一味地只顾眼前利益,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而不是顺势杀死僵尸企业,出清债务,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结果是固化了原有的产业模式。

在这种背景下,日本根本无法享受到韩国、中国这样的新兴经济体大发展所带来的好处。相反,由于像韩国、中国这样的新兴经济体加入战团,使得日本国内产业进一步趋于疲敝;受制于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它在中低端产品上,无法与韩国、中国等竞争。由于无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它在高端产品方面,也开始变得无法与欧美国家展开有效竞争。也就是说,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日本固化了原有产业结构,结果是经济日渐僵尸化,进而尴尬地卡在中间。

简单来说,就是长期依赖宽松货币政策、依靠银行减免利息生存的僵尸企业持续存在,日本经济丧失了应有的新陈代谢功能。这正是过去30年,日本经济增长停滞的根本原因,也是德国即将全面赶超日本的原因。

这对于很多经济体,尤其是中国而言,无疑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作者是中国经济学者、财经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