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锐:“莫迪经济学3.0”恐黯然失色

在悬浮议会与盟友掣肘的中坚力量对垒格局中,外加地方分权的割裂背景,不仅莫迪个人权威将遭遇空前考验,任何一项重大方案出台,都势必变得艰难。

印度人民党主导的全国民主联盟(NDA)又一次在大选中获胜,莫迪得以开启第三个总理任期。按照莫迪的执政计划,接下来五年将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主菜重点发力,未来两年投入基础设施的资金规模将达到44.4万亿卢比(约7200亿新元),相当于过去10年内建造的所有基础设施经通货膨胀调整后的价格,最终成就出一个“闪耀的印度”。巨额基建投资也被看成是“莫迪经济学3.0”的最核心板块。

应当说,莫迪重视基建从一开始就迈开步伐。在第一个任期内,莫迪政府斥资300多亿美元在全国建造1亿2000万间厕所,平均约每分钟建40间,解决了6亿人的如厕难题。按照莫迪自己的话,厕所覆盖率达到99%,更重要的经济意义是,这项被莫迪命名为“清洁印度”的计划,使混凝土建材销量增加约81%,与厕所和卫生用品相关的产品销量增长约48%;如果加上对排泄物的处理和资源再造,印度国内与厕所相关的产业规模,至2021年达到620亿美元,为“莫迪经济学1.0”增色不少。

“莫迪经济学2.0”的核心内容是提振制造业。第二任期伊始,莫迪便誓言要在2025年前将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提升至25%,到2030年将印度打造成“全球制造业中心”。为此,莫迪政府将航空、能源、电信等领域私有化的同时,不断优化与升级各种激励措施,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面向消费电子等14个行业。

在总额260亿美元的激励计划下,莫迪政府又专门面向半导体公司推出100亿美元的专项资金安排,以鼓励国内外企业在印度建厂;及至去年,又推出财政激励计划,吸引电子设备硬件制造商在印度设厂,策应“印度制造”计划的实施。莫迪继续重点对准交通基础设施,在基建领域的投资占GDP之比,从2019年的3.5%大幅增加到2023年的4.5%。按照印度国家统计局估计,每花费1卢比的资本支出可带动经济产出增加4.8卢比,而枯燥数字背后涌动的,则是印度基础设施前所未有的崭新格局。

重视数码基础设施布局

在推进传统基建的同时,莫迪政府还十分重视数码基础设施的布局,目前的“数码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已在身份、支付和数据管理三个方面投入使用。全国公民不仅可以通过名为Aadhaar的身份识别系统开设银行账户和直接接收政府福利,而且借助全国统一的“数码公共基础设施”(DPI)非常轻便快捷地进行数码支付;另外,城市公共交通、养老保障以及医疗保健等公共产品需求,都可从DPI平台上获得积极响应。值得注意的是,DPI还创设对外公开访问版本,许多国家都向印度政府订制自己所需要的DPI。

基础设施的公共投资产生明显的乘数效应,根据印度经济监测中心数据,私营企业在2023年宣布的新投资项目超过2000亿美元,为10年来最高,且在莫迪第二任期内名义增长了150%。莫迪在过去10年将印度经济增速带入年均7%的轨道,并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大型经济体,基建功不可没。更重要的是,由于基建改善,印度在世界银行的2023年物流绩效指数中攀升六位,在139个国家中排名第38位,比第二任期开始时提高了六个档位。

广袤农村基建待发力

不过,对于既往成就,莫迪说只是开胃菜,真正主菜将在第三任期中呈现。目前来看,广袤的农村地区在公路建设依然乏善可陈,城市之间的公路不少还是单车道;铁路方面,八成以上都是英国殖民时期所建,设施陈旧落后,且印度至今没有实现宽窄轨道的统一;更重要的是,还有四分之一的人用不上电,水资源也极度匮乏。同时,印度平均物流成本占收入的13%,而全球平均水平只有8%。就此,莫迪政府必须加踩基建油门。莫迪还要将印度的GDP从目前的3.5万亿美元,提升到2034年的6.7万亿美元,等于说未来10年要翻一番。

作为基建投资第一道主菜,莫迪政府已在2024年度预算中宣布一个震惊全球的数字:将拨款11.11万亿卢比用于基础设施,成就印度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年度资本支出。这还不够,随后两年又追加44.4万亿卢比的投资。如果按照这样的年度预算规模,理论上第三任期内莫迪可能将基础设施公共投资扩大到至少55万亿卢比。

然而,计划安排是一回事,有没有充足的真金白银则是另一回事。数据显示,目前印度政府债务占比为88%,总额为155万亿卢比,负债水平远高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建议的60%债务上限,也超过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的平均水平。不仅如此,印度财政赤字去年升高至6.8%,远高于IMF建议的3%。在此情况下,能否有更多增量资金稳定支撑起基建大盘,充满许多不确定性。

印度适年劳动力占较大比率,基建所需人力资源非常丰厚,问题是,超过6亿劳动力中,仅有不到10%接受过某种形式的职业培训,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严重短缺,成了一大硬伤。举例,因年久失修导致印度东部三列火车相撞,酿成该国“本世纪最严重”铁路事故;耗资171亿卢比在建的跨恒河大桥,在短短14个月内二次轰然坍塌;接二连三的基建灾难也在检验民间资本以及国际投资的信心。技术上不去,仅只是数量规模增长,再大的“摊子”也是徒有其表,实际效用价值不仅不可持续,也很难获得市场足够青睐。

莫迪之所以能在基建领域大展拳脚,前期完全是建立在强势执政这一政治背书基础之上,可接下来的第三任,莫迪将左右受限甚至一筹莫展。印度议会共有543个席位,有别于前两个任期印人党占据绝大多数席位,本届政府印人党仅获得240个议席,已不再具备一党单独左右议会和内阁的能力。莫迪不得已在日前与人民党(统一派)和泰卢固之乡党结盟,组成联合政府。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个关键政党领导人一直是出了名的不可靠,倒戈之事时有发生,其中泰卢固之乡党还与印度最大反对党国大党一直关系暧昧。由此不难想象,在悬浮议会与盟友掣肘的中坚力量对垒格局中,外加地方分权的割裂背景,不仅莫迪个人权威将遭遇空前考验,任何一项重大方案出台,都势必变得艰难。莫迪试图再现往日基建的辉煌场景,可能也只是痴人说梦。

作者是中国市场学会理事、经济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