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泽玮:哈山一夫当关 抵十个外交官

中美博弈导致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升温,不论局势如何演变,区域国家以自身利益至上是不变定律。中国网民的“意气”是否继续用于推动新中民间友好交流,还是未知数。

新加坡门将哈山桑尼扑救11次,意外拯救中国男足后,我收到久未联系的中国学者发来短信,既意外也不意外。

不意外,因为新闻实在太火。意外的是,足球赛竟触动国际关系学者的思绪。中国学者说:“这么多年了,我是第一次看到大范围一起正面地看待新加坡……五味杂陈,一言难尽。” 我回复:“是的老师,啼笑皆非。”

可不是?

新加坡朋友都还搞不懂自家门将、椰浆饭、中国这三个关键词怎么凑到一块儿,中国自媒体和网络舆论早就开派对狂欢了。

体育新闻迅即上升至新中关系范畴。中国官媒新华社发出题为《中国球迷在感谢桑尼什么》的文章,感叹中国男足极限逃生,“出人意料地演绎成一场网络庆典和中新民间友好交流的非典型案例”。一向抓准中国舆论脉搏的《环球时报》前总编辑胡锡进,甚至在微博贴文中寄望,哈山成为“沟通中新两国社会的一个特殊符号”。

中国网络舆论一面倒关爱哈山,有人抵新后直接拖行李去光顾哈山的椰浆饭摊, 有人催促在新友人务必去光顾。有中国网红在摊位前直播蹭流量,有的干脆扫椰浆饭摊的付款二维码,隔空打赏哈山。微信支付说,哈山摊位一天内交易额激增10倍。

哈山在球场上尽忠职守,既守住新加坡最后一道防线,也守着自己的专业尊严。在中国网民看来,他是在“帮”中国男足晋级。网民表达谢意的方式越是干脆,新加坡人越感莫名其妙,部分人甚至心里发毛。如果哈山最后时刻闪神失误,让泰国队多进一个球,英雄是否变狗熊?中国球迷和网民会如何表达失望之情?

中国几亿球迷的热情齐投射在社媒平台,能量之大可碰撞出巨大火点。经热搜和算法催引,再加上主流媒体报道,必将产生一股脑、一窝蜂的追捧或围剿。

我想起若干年前,南中国海仲裁案判决出炉之后,中国网络舆论群起谴责新加坡领导人发言。当时小红书还没那么流行,TikTok还没走向国际,串联中国人的超级应用还未壮大,单单是微博微信,就足以让人领教中国社媒和网络舆论引导力和传导力之惊人。

中国学者则联想到时间跨度更长的标志性事件,包括李显龙在当总理之前去台湾,李光耀在美国演讲被曲解成吁美“制衡中国”,再到新加坡装甲车被扣在香港等。

学者认为,中国网民对新加坡的认知和行为一直都出于“意气”,即“意气用事”中的“意气”。他从哈山被捧上天和上述几起事件中,看到这种“意气”的持续性和穿越阶层的渗透力,并对这种“意气”感到担忧。

学者非杞人忧天。中美博弈导致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升温,不论局势如何演变,区域国家以自身利益至上是不变定律。中国网民的“意气”是否继续用于推动新中民间友好交流,还是未知数。

不过,单从哈山热潮来看,中国网民的“意气”从潮起到潮退,大致发挥正面效应。在促进新中民间了解方面,一个哈山可说抵得过十个外交官。哈山也如胡锡进所愿,成了“沟通中新两国社会的特殊符号”,起码中国网民在讨论哈山时,指出了胡锡进贴文的事实错误。

胡锡进在新泰球赛结束后难掩喜悦说:“总结就是:还得靠华人帮华人”。网民纷纷在留言区指出,“新加坡门将是马来人,何来华人帮华人之说?”“新加坡足球队有很多队员是马来裔和印度裔,门将也不是华裔”“人家都是新加坡人,别什么都蹭,挺尴尬的”“进球的前锋和神扑救的门将都是马来人”。

新加坡不是华人国家,胡锡进也忘了中国不全是汉族。中国男足前锋拜合拉木就是来自新疆的维吾尔族,他在中国主场对垒泰国的比赛中攻入唯一进球,将比分扳平,保住中国队晋级的希望。

身为新加坡马来族,哈山意外爆红,也成了新加坡多元种族社会的最佳宣传大使。新中两国高官开再多的会,给人留下的直观印象恐怕都没哈山强。他应邀到上海出席活动,刮起巨星般旋风,向中国民众介绍马来美食椰浆饭,接受媒体采访时还意外自曝有华人血统,又掀起一阵小高潮。

新中之间有越多哈山越好,看新闻能看到哈山这种张力满满的故事,更是可遇不可求。

(作者是《联合早报》中国新闻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