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在当地时间上星期六在宾夕法尼亚州的一场竞选群众大会上遭枪手袭击,子弹擦过右耳,差点命中脑门。现场参加群众大会的支持者一死两重伤,枪手当场被击毙。美国朝野在事发后纷纷谴责暴力行为,社会舆论多表震惊。这是里根总统在1981年遇刺之后,相隔多年再一次对总统级别人物的行刺事件,舆论普遍不分党派都坚定强调民主国家容不下政治暴力。
国际社会同样对事件表达严重关切。对于近些年来政治对立与社会撕裂日趋严重的美国,枪击重要政治人物的事件,无法不令人联想到党派与意识形态的仇恨式政治走到了高峰。被美国主流媒体视为言论常带仇恨值的特朗普,以及普遍亲民主党的主流媒体,或许都该为美国社会对立的极化负起一定责任。
任何民主社会的政治人物,都必须意识到本身的社会影响力,言行务必谨慎和负责,避免成为社会大众言行任性的依据,特别是涉及煽动仇恨、暴力与公共破坏行为的言论,更须自我警戒。但放眼全球一个令人担忧的趋势,却是政治人物的这类言论,反而更能引起一些选民的共鸣。美国两党多名政治人物和重量级支持者,过去几年经常有意无意地放出涉及暴力的言论,乃至对三年前国会山被攻击事件予以认可的表态,都与整个社会暴力的螺旋式升级不无关系。
特朗普遇刺事件显然不是自导自演的阴谋。事发之际他不忘披血举拳高喊战斗的身影,瞬间成为全世界的焦点。相比于现任总统拜登此前在辩论会上的失常形象,以及民主党陷入是否换将的“歹戏拖棚”局面,特朗普在这一场枪击事件中强烈凸显的硬汉形象,势必令他的竞选更进一步所向披靡。美国草根文化向来有英雄崇拜的特点,里根银幕内外的铁汉形象,便为他的政坛之路助力许多。企业家马斯克等原本没有明确表态的名人,很快就公开表达支持特朗普,更可能进一步推进共和党的整体选情。1981年里根遇刺大难不死之后,在1984年的选举中,除了明尼苏达一州,里根囊括了全美49州的选举人票蝉联。里根的气势帮助共和党在众议院大增16席,但未能改变当时长期由民主党掌控的众议院。
自1865年林肯遇刺身亡到里根受伤,期间美国还发生了七次总统和总统参选人遇刺事件,最轰动世界的就是1963年的肯尼迪之死,被视为触发1960年代美国社会持续的动荡,期间还发生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被枪杀事件。美国社会枪支泛滥的问题,长期以来助长枪击案的发生,但枪支团体在两党都有巨大影响力,成为根深蒂固的治安病灶。然而,从社会到政治,美国左右翼数十年来在政策和舆论方面争夺思想阵地与支持群众,逐渐弱化了美国核心价值观与团结的共识。近几年,从黑人弗洛伊德命案引发全国黑人暴动,到攻击国会山,都凸显社会问题泛政治化,以及在政治上走偏锋和极端化的沉疴。或许比起枪支泛滥,这些更是政治暴力的源头。
在此氛围下,特朗普如果成功入主白宫,依其性格很可能不会尝试弥合美国社会裂痕,但会不会在今后几年进一步激化本已撕裂的美国社会,政治暴力会不会在极化的政治环境下,变得更频繁甚至“南美洲化”,都令人关注。民主党大老、前总统奥巴马在事发后率先表态,称美国民主不容许政治暴力,反而应该在此事件中重申对政治的文明态度与尊重。如果两党政治高层都能以行动展现民主素养,或有助于美国248年民主继续高悬不坠。
美国政治撕裂的另一个原因,是主流媒体多年来明显偏颇民主党和左翼社群,这也是特朗普阵营长期指控的理由。主流媒体在政治上长期选边,除了失去公信力,更造成社会逐渐失去中立与可信的舆论场。在一切价值都阵营化之下,人们对一切都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极端政治于是越来越回不了头。这是所有后进民主国家都必须自我警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