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微信公众号“东书房大讲堂”

作者:于建嵘

近日,毕节市科学技术局原党组成员、副局长于吉科因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9年,并处罚金70万元。面对镜头,他竟宣称:“辛苦工作近二十年,能让企业老板拿到上千万元的项目,自己却连几十万元钱的购房首付款也拿不出来,感到委屈。”

于吉科的这种“委屈”言论,在诸多贪官的陈述中屡见不鲜,其背后所折射出的,乃是心理失衡对公职人员暗藏的巨大危害。

心理失衡现象于当今社会并非稀有,在公职人员的贪腐案例中更是表现得格外显著。对权力和物质的过度渴求和追逐乃其根源所在。社会高速发展、经济繁荣昌盛,物质诱惑无孔不入。公职人员目睹身边商人的奢华生活,反观自身只能依赖固定薪资,这种鲜明对比在内心引发强烈冲击,从而形成巨大的心理落差。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长期的观察与比较中逐步积累和放大。它犹如心底的一粒种子,在欲望的滋养下生根发芽,最终致使他们背离公职人员应有的职业道德操守,抛弃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将个人私利置于首位,不择手段地追求财富,从而踏上犯罪的不归之路。

实际上,与普通工薪阶层相较而言,当下体制内的工作人员在生活水平方面具备一定优势。他们不但能拥有相对稳定且有保障的收入,还能享受到诸多潜在的利益与便利,比如在住房、养老等方面可能存在的福利政策,以及工作环境和职业稳定性等方面的优势,这些共同造就了体制内工作的吸引力,此乃众多人渴望进入体制的重要缘由所在。作为公务人员,更应深切知晓,在中国,仍有众多贫困人口在为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而苦苦挣扎,就连教育、医疗等基本权益都难以得到保障,他们在艰难坚持,渴望着改善生活的希望。

官员的这种心理失衡,还在于他们误将手中的权力视作自身的能力。权力越大,掌控的资源越多,心理落差也就越大。实则,他们手中的权力,只是因身处体制这一特定环境而被赋予。然而,他们却常常深陷于权力带来的幻觉之中,错误地将平台所给予的优势视作自己独有的能力。这种认知的偏差,使得他们在欲望的泥沼中越陷越深。

倘若他们真觉得自己单干能够获取更多财富,完全能够光明正大地辞去公职,凭借自身的真实本领在市场的浪潮中奋力拼搏。可他们并未选择这条正道,而是妄图利用体制内的权力为自己谋取非法的巨额财富,这种行为无疑是对法律尊严的践踏,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严重破坏,更是对人民信任的无情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