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察:上海街头涌现“妖魔鬼怪”

中国“魔都”上海的街头,在刚过的周末涌现了大批庆祝西方万圣节的民众。

从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平台流传的照片来看,上海万圣节活动主要集中在黄浦区、静安区的巨鹿路、富民路、长乐路一带,当中以年轻人居多。他们不仅打扮成中西方的各种鬼怪,也大玩角色扮演,这在中国网络文化中俗称“cos”。

上星期五(10月27日),两名为了万圣节而盛装打扮的民众,站在上海黄浦区街头摆好姿势让公众拍照。(法新社)
上海一名男子装扮成举着“学医救不了中国人”牌子的鲁迅。(互联网)

例如,有人装扮成举着“学医救不了中国人”牌子的鲁迅、经典剧集《甄嬛传》的嫔妃奴婢、歌手那英和王菲、主持人小S,以及知名酱料品牌老干妈创始人陶华碧等。

还有人从中国时下热门话题中取材,包括一名男子身披“跌跌不休”的上证指数走势图,手持一大把韭菜,也有人身穿印有字句“哪里贵了”的T恤,打扮成最近陷入争议的直播主李佳琦……

上海一名男子身批上证指数走势图,右手拿着一大把韭菜。(互联网)
有人在上海街头身穿印有字句“哪里贵了”的T恤,打扮成最近陷入争议的直播主李佳琦。(互联网)

由于造型出圈,加上搭上时事以及网络文化的传播属性,有关上海万圣节活动的各种话题,从上周末至今已连续几天刷爆各大社交平台,也在中国网络引发网民两极化的反应。

网民大V有赞有弹

有网民认为,万圣节是西方的传统节日,“中国人不应该过!”也有网民把万圣节与西方文化渗透画上等号,批评那些在上海街头狂欢的人群是“妖魔鬼怪”。“真搞不懂,这些洋节过的和真的一样,妖魔鬼怪都是,西方文化的渗透真是无处不在!”

但也有网民指出,抵制万圣节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有些人永远不明白海派文化的核心就是多元、开放、包容”。更有网民说反话调侃:“国外过个春节就是文化自信,国内过个洋节就是文化入侵,算了全都上纲上线,统统禁止行不行啊?”

除了一般网民有意见,在网络上有号召力的大V(意见领袖)也就此发表评论。

“帝吧官微”发文指出,其实这种小资的狂欢也无伤大雅,只是希望他们能懂得感恩,知道是谁给他们提供这样安稳的环境去过这种洋节。帝吧官微也在另一则贴文指:“那些借着所谓‘万圣节’……趁机做一些敏感事情的,大家又不是看不到,做人最好有点良心。”

中国网络流传的视频显示,有人疑因“cos”低俗内容被警方带走。至于具体细节,中国媒体没有进一步阐明。

微博粉丝人数超过500万的“呆若木一”则点评称,上海人过的所谓万圣节已经和西方传统的万圣节相去甚远。

他说:“上海的万圣节抓住了‘变装’这一点元素予以自己的发挥,大大超出西式鬼怪的范畴,变装成了自我表达的工具……扮成自己喜欢的东西,扮成互联网热梗,可以讽刺时事,当然也可以单纯只是为了有趣和好看,最后变成了一场亚文化炸街大联欢。”

呆若木一还说,上海没有万圣节原本的信仰和文化传统的熏染,上海人对万圣节的认知大多来自单薄的消费主义宣传,即一些商家酒吧之类的跟风活动,从而带来了“自我取悦”的暗示,最后大家真的就只是在利用变装来取悦自己而已。“所以这哪里算什么西方文化入侵?”

在上个周末,上海静安区的巨鹿路涌现大批庆祝万圣节的人潮。(互联网)

一向很能抓准官方态度的《环球时报》前总编辑胡锡进,持有相同观点。

他星期一(10月30日)晚上在微博发文说:“又一个洋节万圣节被中国的小青年们生生给‘中国化’了……虽说装扮者的身份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议论,我不确定,但那又咋样?而且,谁敢保证这不是万圣节全球变异的开始?所以啊,国人别怕洋节,小青年们过着过着就会把它们过走样成中国的别一番模样。别着急哈。”

胡锡进这篇贴文疑似被删,目前在他的微博页面上已找不到。尽管如此,有关截图仍在网上流传,延伸的话题也在微博上引起讨论。截至星期二(10月31日)下午6时30分,话题“胡锡进谈上海万圣节”的阅读次数超过了8400万次。

《环球时报》前总编辑胡锡进曾在星期一(10月30日)晚上发文评论上海万圣节的活动。(互联网)

根据英国广播公司(BBC)中文网,万圣节是赞美秋天的节日,从10月31日午夜开始,次日11月1日持续整整一天。

万圣节流传到今天已经完全没有了宗教迷信色彩,它成了一个孩子的假日,也是年轻人化装舞会的节日,公共场合以及居家周围的鬼脸南瓜灯、白网黑蜘蛛等,也都抹去了骇人的鬼魅氛围。

虽然万圣节不是传统的中国节日,但有观点认为,随着中国过去几十年来不断敞开国门,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增多,加上在消费主义推动下,庆祝万圣节的中国民众不断增加,尤其在容易接触西方文化的一线大城市。

一名打扮成万圣节鬼怪的民众,坐在上海街头。(法新社)

尽管如此,这并不意味着中国鼓励大肆庆祝万圣节。

《新京报》2014年10月30日曾报道,北京公交警方提示民众在万圣节前夜和当天,不要穿奇装异服出现在地铁站以及车厢内,因为这容易引起群众围观,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报道称,公安机关可视情节和后果依法拘留扰序乘客。

广州地铁今年10月19日也通过官方微信公号发文,提醒市民勿化恐怖妆面或装扮鬼怪乘坐地铁,或在地铁场所搞行为艺术,以免对其他乘客造成不适和恐慌。

广州地铁也呼吁那些化了惊悚妆的民众,在进站搭乘地铁前卸妆。“‘恐怖’‘血迹’妆面或装扮“鬼怪”等惊悚形象,容易引发其他乘客不适甚至恐慌,是禁止进站的哦。”

中国对西方节日的态度

实际上,有关中国过洋节的争议可以追溯至十几年前,当中更有不少与西方最盛大的节日之一圣诞节有关。

凤凰网2006年12月21日报道,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名校或科研单位的10名哲学或教育学博士发出联合署名倡议书,号召网民慎对圣诞节。

在题为《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我们对“圣诞节”问题的看法》的倡议书里,博士们认为,西方“软力量”在中国的渗透和扩张也是圣诞节越来越多受到中国青年人热捧的重要原因。因此,呼吁“国人慎对圣诞节,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

这类呼声不仅限于民间。据新华社报道,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2017年1月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

随后,在2017年2月,中国政府新闻网发表了题为《党员干部不应过洋节》的文章,称平安夜、圣诞节等洋节在中国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大,让许多民族节日相形见绌。

文章认为,“那些影响大的洋节,基本上都有宗教背景,是宗教信仰的一部分……共产党员和党的干部要树立科学世界观,不信宗教、不信迷信、不信任何伪科学的东西,这是起码的要求。无神论者去过宗教性节日,这是信仰不坚定、思想不清醒的体现”。“如果党员干部数典忘祖,也去给洋节升温助力,国何以堪?”

同年12月,湖南省衡阳市也发布一份措辞严厉的通知,要求该市党员干部和亲属不盲从过洋节,或“参与有西方背景的任何宗教活动”。

2018年12月,多家中国境外媒体报道称,河北省廊坊市下达通知,要求执法人员加强巡查监管,禁止圣诞节庆祝活动,全面取缔与圣诞节有关的装饰品和广告文宣。一些境外媒体也报道,云南省昆明市一家派出所发布通知,告诫旅馆、卡拉OK、网咖、酒吧等场所“禁止悬挂圣诞袜、佩戴圣诞帽、摆放圣诞树等一切与圣诞节有关的活动”。

不过,胡锡进当时在微博发文,强调圣诞节在中国没有被官方抵制。他说:“在我记忆中,宣传圣诞节一直不被鼓励。但我也从来没听说过‘抵制’圣诞节的指令。我不知道极个别地方‘抵制’圣诞节的政策依据从何而来?”

胡锡进还晒出父母在家庆祝圣诞节的照片,并透露父母都是基督徒。

胡锡进2018年12月24日在微博晒出父母在家庆祝圣诞节的照片。(胡锡进微博)

BBC中文网2018年12月引述中国社会学者、深圳大学特聘教授丁学良说,很多年轻人仅将圣诞节当做一个狂欢的机会,而非一个宗教节日。因此,不应将圣诞节与中国传统节日相对立。

丁学良认为,一些年轻人看上去更热衷洋节的原因,是中国的快速发展导致“支撑中国传统节日的社会经济要素消失”。他说:“现在的年轻人很难再去理解构建在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传统节日。”

总的来说,这么多年过去了,每当洋节临近时,中国大城市的商场里仍会张灯结彩,许多还以此当作营销机会加以吸引消费者。这也反映官方从未全面禁止西方节日。上海这几天有大批民众走上街头狂欢庆祝万圣节,也是力证。

至于中国该不该庆祝西方节日,各方看法始终不一,官方也从未站出来明确说“不”,而相关争议从未间断,也是因为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民众从未停止过洋节。

这次的上海万圣节为何能引起共鸣?或许呆若木一给出了答案,他在微博上说:“上海万圣节的变装表面看是一场狂欢,但太多变装的背后都是普通人心里的一块伤,终于有机会在特定的日子里拿出来宣泄分享。于是一座座普通人的孤岛在此连成了陆地,足以让我们确信,我们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孤单。”

就不知上海的年轻人又会如何度过今年底的圣诞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