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鼓励生育 全社会对孕妇嘘寒问暖

中国放松生育限制后,不少适龄女性并不想生孩子或多生孩子。2023年全国出生率再创历史新低,今年新生儿人口或有所增加,仍难以逆转生育率持续下滑的趋势。为挽救生育危机,中国各地方政府密集推出鼓励生育措施,努力营造生育友好的社会氛围,想方设法善待孕妇,希望以此推高生育率。

受访人口学者认为,目前地方政府出台的生育支持政策力度太小,大多数地方政府没有足够的财力补贴生育,要提升中国的生育率,需要由中央层面出台生育支持措施。

准妈妈雨桐(30岁,北京白领)最近在北京地铁里体验了孕妈“VIP”服务。她受访时说,自己身孕四个多月,孕体不明显;乘地铁出行时,很担心上下班高峰期人太多,一不小心会被人潮推挤,影响胎儿。恰好在小红书上刷到孕妈地铁出行攻略,她就毫不犹豫地预约了地铁的爱心服务。

“刚一进站,身着工服的护孕员就在约定地点等候迎接,然后一路走在前面护卫引导,到车厢里帮忙找座位,到站后,又有另一位护孕员在车厢门口等候,再一路陪同,护送到出站”。

北京地铁为孕妇提供“贴身保镖”级的服务,让她直言有些“受宠若惊”,一时感到不太习惯。不过,她说,有机会享受如此超级礼遇也是十分开心。

地铁里设有护孕员,孕妇也可以配戴智能孕妈卡,或有孕妇标识的胸牌徽章,在公共场所就能得到特殊的关照。比如,工作人员可以帮忙拿行李,不用过安检门...。这些具体而微的细节,是中国政府为应对迫在眉睫的生育危机采取的众多举措之一。

中国生育率近年来持续下滑。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中国育龄女性总和生育率就已跌破警戒线1.5,为1.3。不仅低于世界2.41的平均水平,也低于高收入国家1.6以及中等偏上收入国家1.9的平均水平,甚至还低于“高龄少子化”日本的1.34。

为扭转极低的生育率,2021年,中国人口达到峰值后,开始放开三孩生育限制,鼓励女性多生孩子,但进展并不顺利。2022年,中国人口出现近61年来的首次负增长,2023年中国人口以更快的速度下降,新生儿数量减至902万。

不断下降的生育率,人口结构的变化势必拖累经济增长。于是,中国政府一改过去几十年来严格限制生育的做法,转而鼓励生育,提倡全社会优待孕妇。

今年1月刚生下一胎的赵筱春(35岁,公司职员)告诉《联合早报》,自从怀孕后,她和其她200多名孕妇就成了所在社区卫生院的重点关照人群。

“每次做完产检,就要在微信群里@社区医生;如果产检没通过,医生马上就会打电话过来,分析为什么近期血糖比较高,仔细询问每天的饮食情况,叮嘱少吃甜食,多运动,控制体重......”。来自非家庭成员的关心让筱春很是感动,她说:“这体现了社会对孕妈的呵护与尊重。”

为保证孕妇心理健康,社区医院还会在不同孕期阶段,为孕妇做心理评估。据了解,中国很多城市都会对孕妇做心理评估,纾解孕妈的生产焦虑,确保母婴健康。

中国有禁止歧视孕妇的法律,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女性仍担心生育会受遭遇职业歧视。

为解除职场孕妇的后顾之忧,去年中国实施新版《妇女权益保障法》,鼓励职场孕妇勇敢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中国官媒也与法律部门频频联手,通过以案说法,向职场孕妇宣传有何“孕特权”,为职场孕妇们撑腰打气。

在全社会关爱孕妈的氛围下,中国孕妇的日子似乎从来没有这么好过。各地方政府以及一些企业更是推出各种生育资助和福利。

中国放开三胎生育后,各地纷纷延长生育假,普遍在98天国家规定的基础产假上增至158天。其中,西藏女性每胎有一年产假,青海,江西等地女性可休188天。此外,不少地方还为男方提供10天及以上的陪护假。

密集出台的鼓励生育措施,各行各业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努力营造生育友好的社会氛围。乐观人士相信,在一系列生育政策的刺激下,加上今年适逢民众生育偏好的龙年,或将迎来一波“婴儿潮”。

中国各地近日陆续公布上半年新生儿出生数据。据独立人口学者何亚福观察,从公布的数据来看,多数地区出生人口较去年同期有不同程度上升。

他受访时说,2024年出生人口会比去年稍有增长,但谈不上“婴儿潮”。他说,今年中国总人口肯定还是负增长,出生人口估计900多万至1000万,死亡人口与去年差不多,1100多万。

他说,如果没有更大力度的生育支持措施出台,从明年开始,中国出生人口又会继续下降。近两年,虽然中国各地政府出台不少生育支持政策,但“政策力度太小”,不足以扭转生育率下降的趋势。

他建议,要提升中国的生育率,中央层面应出台育儿补贴政策。“只有中央财政有这个财力,大多数地方政府并没有足够的财力补贴生育”。

他还建议完全放开生育限制,明确鼓励生育不限胎数。他说,虽然很少有人愿意生四孩以上,但对于提高中国生育率有积极的象征意义。

无论是准妈妈雨桐,还是初为人母的赵筱春,都说不会考虑生二胎,因为“生娃不难,养娃太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