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官方政策和“双11”共同刺激的11月,北京、上海两地的消费数据却同比大幅下滑,上海更写下今年以来最大单月跌幅。
受访学者分析,京沪两地消费下滑受外资撤出、居民收入下滑等多重因素影响;提振消费信心的关键,在于增加居民收入。
上海、北京统计局上周发布的数据显示,11月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简称社零总额)同比下降13.5%,北京则同比大跌14.1%。受单月大降幅拖累,两市今年前11个月社零累积降幅分别扩大至2.8%和3.1%。
今年以来,上海、北京社零同比增速已分别出现九个月、七个月的负增长。受网上购物节拉动,10月两市社零总额均结束连续四个月的负增长,分别上涨10.9%和0.7%。
不过,11月京、沪社零总额再次由增转降,意味着两地今年全年消费数据以正增长收尾的难度加大。
对比中国另外两个一线城市,广州统计局星期天(12月22日)公布,今年前11个月,广州社零总额同比增长0.3%;深圳尚未公布11月消费数据,但前10个月,深圳社零总额同比增长1%。
虽然广深两地的消费数据略好于京沪,但仍低于全国水平。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上周公布的数据,今年前11个月,全国社零总额同比增长3.5%,11月单月增长低于预期,但仍有3%。
分消费类型来看,11月上海批发零售业零售额下降14.3%,住宿餐饮业下降2.3%;今年前11个月,北京商品零售和餐饮收入则分别下降2.5%和5.1%。
对于11月社零总额下滑,北京市统计局在数据解读中称,这是受到“双11”网购促销提前释放部分消费需求,以及高基数等因素影响。
学者:提振消费关键在信心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研究员沈鸿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分析,北京、上海是许多外资企业总部所在地,随着过去几年外资撤出,许多外籍员工回国、高收入员工被裁员,直接造成两地高净值人群消费减少。
上海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上海实际使用外资147.84亿美元(200.62亿新元),同比下降28.8%。
沈鸿说,另一方面,中国房地产和金融市场疲软,造成居民财富缩水,也影响民众的消费意愿。相比其他地区,一线城市居民房产和金融资产在家庭总资产中的占比更大,因此对消费的影响更明显。
此外,沈鸿指出,伴随着经济整体下行,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工资和奖金都大幅减少,尤其是对于高收入城市来说,收入即使只降一到两成,绝对值仍然很高。
自今年9月以来,中国官方出台多项经济刺激政策。本月上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将提振消费列为明年首要重点任务。
沈鸿认为,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至今,“经济的底子还是很好的”,但目前最缺的是信心。
北京市统计局按季发布的“消费者信心指数”显示,自今年年初以来,消费者信心指数连续两个季度下滑,第三季同比下滑近10%;就业状况预期指数第三季更是下滑超过13%。
沈鸿说,要提振民众的消费信心,关键是回归本质找到症结所在,解决收入问题。“大家的收入提高了,未来预期好了,肯定敢消费,甚至敢提前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