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历了三年多的冠病疫情大流行,三名香港流行病学专家共同撰文指出,冠病不会是最后一场大流行,新发传染病必将陆续到来,要反思如何预备未来的每一场大流行。

香港大学微生物系讲座教授袁国勇、名誉副教授龙振邦和名誉助理教授赵晞扬星期三(11月1日)共同在《明报》撰文指出,除了冠状病毒,流感是最具潜力引起大流行的病源,下一场大流行可能由源自禽鸟和猪的流感病毒引起。

为备战未来大流行,三名学者认为需要高质量的科学研究、迅速的应变计划、完善的公共卫生及流行病学监察系统等。为了时刻与国际组织联系,港大将与各地学者成立大流行科研联盟,共同寻找具潜力病源,追踪新发传染病。

文章提到,新发传染病约75%由动物病原体所致,要预测具大流行潜力的病原体,可从动物采样化验筛出具大流行潜力的病毒,才能研究和制定策略防患未然。文章认为,应增加对有症状疾病患者和患病动物,特别对病重和死因不明动物做透彻的微生物和疾病监测,在病毒大规模传播人类前,通过预兆或特定风险事件启动监察系统主动筛选具大流行潜力的病毒,更具成本效益。

文章指出,人畜接触地是重点监测领域,尤其屠宰场、街市、农场或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等高风险场所。但街市流行病学的监察也不能怠慢,因为具风土病和大流行潜力的病毒如禽流感、冠病等都与街市相关。

另一重点监察是各入境关口,如果入境旅客有发烧或相关症状,特别是早期预警系统或情报显示其出发国疑似出现神秘病原体暴发时,应迅速果断执行流行病学监察,防止输入案例致疫情暴发。

文章提到,香港首两年冠病疫情从未封城和全民检测,仍能贯彻围堵清零政策,以严厉措施换取安全空间,让市民接种疫苗建立抗疫韧力,抗疫成绩值得肯定,可惜大量年长者及长期病患质疑疫苗有效性,没有把握接种黄金机会,导致近万年长者丧生;如果香港能在第五波冠病疫情后的夏季放宽防疫措施,及早开放建立混合免疫屏障,更能加快恢复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