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之白:从两部中国电影谈起

前段时间,两部中国电影票房大火,分别是改编自赴泰杀妻案的《消失的她》,以及取材于国际网络诈骗案的《孤注一掷》。

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截至9月26日,《孤注一掷》票房38.31亿(人民币,下同,约7.31亿新元),《消失的她》票房35.23亿,在今年中国电影暑期榜排名前两位,大幅领先其他对手。

这两部电影都有可取之处,视听效果上佳,演员表演出色,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不过,它们的瑕疵也很明显,存在将男女矛盾、阶层对立等社会现象扩大化,以及将人物脸谱化、事件奇观化的问题,还有妖魔化东南亚国家之嫌。

《消失的她》与《孤注一掷》都是典型的“话题型电影”,上映前,大量吸引眼球的片段就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上传播,提升流量。电影本身也像加长版的短视频,虽然剧本有很多地方的逻辑站不住脚,总体的艺术表达也欠缺深度,但刺激点密集,充满话题性片段。

以电影里的东南亚旅游元素为例,很多中国观众近几年都没有出过国,平时接收的资讯也多来源于自媒体,“出国旅游被割肾”等谣言被广为传播。在《消失的她》中,导演就把“妻子在国外失踪被砍掉四肢”这样一个流传多年的谣言,拍成噱头十足的影像。《孤注一掷》里也有一段中国游客在东南亚遭绑架,被送往诈骗基地工作的情节。在两部电影中,东南亚国家的酒店员工、警察等,也符合一些中国观众心中的刻板印象。

同样包含海外元素,今年的中国热门电影与前几年相比,着力点有所区别。有网民戏称,《战狼》《红海行动》主要宣传的是“国家很强大”,《消失的她》《孤注一掷》则着重渲染“外面很可怕”。背后的原因,可能与这几年中国与世界交流减少,加之经济下行,民众不安全感上升有关。

民众保守的心态不仅体现在对外面世界的态度,也反映在对道德与意识形态的要求上。一般印象里,中国电影面对的审查压力主要来自官方,实际上,来自民间的“道德审查”同样不可小视,“三观正”成了很多观众判断电影好坏的重要甚至唯一标准,连老电影也不放过。在电影网站上《甜蜜蜜》等经典影片的近期评论中,充斥着“出轨”“小三”等词汇;《色戒》中的王佳芝也被很多观众打上“卖国”的标签。

这些“道德审查员”,一部分是受教育程度低的人士,抱守陈旧的道德观念,有些则是涉世未深的年轻人,对现实的复杂性缺乏认识,又赶上中国近几年的保守主义转向,形成了新的文艺判断标准。反过来,这些观众的态度又给未来电影的题材选择带来压力。

文艺影视作品为广大民众服务本是好事,然而在娱乐属性之外,文艺作品也承担着培养审美、开拓视野的作用,若一味迎合下沉市场和舆论风向,将会限缩这一领域的总体空间,最终可能形成不成熟的作品与不成熟的观众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对中国电影的发展恐怕不是好事。

(作者是《联合早报》高级数码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