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估中国经济韧性是不明智的。中国国内市场潜力巨大,发展空间广阔,所谓的“中国峰值论”显得极为短视。
尽管中国面临国内外双重经济压力,但须从整体分析它的经济发展轨迹,认识到机遇和挑战并存,中国绝不是一个濒临经济崩溃的脆弱国家。对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而言,中国经济正面临改革开放以来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过去的增长模式主要由基础设施投资、出口导向型和能源密集型产业,以及房地产行业推动。然而,投资增长快于经济增长并非长久之计。为此,中国决心抛弃旧增长模式,加快向创新型经济转型,重点发展“新质生产力”。
中国制造的许多科技产品,如电动汽车、电池和可再生能源产品的出口激增,推动国内经济增长。华为、比亚迪、百度和腾讯等公司的崛起,提升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力。
以电动汽车巨头比亚迪为例,2023年总销量超越特斯拉,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制造商。同年,中国出口120万辆新能源汽车,同比增长77.6%,占全球电动汽车销量的60%以上。
数码技术仍充满活力
然而,中国制造的科技产品大量出口全球,引发西方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指责,称中国倾销过剩产能,导致他们的相关产业崩溃和失业率上升。
随着近年来大幅增加研发投入,中国已成为全球新兴数码技术发展最快的市场,专利申请数量也位居前列。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中国有26个科技集群进入全球百强,是全球上榜最多的国家。此外,据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的研究,2019年至2023年,在全球64个关键技术领域中,中国有57个处于领先地位。
中国迅速大规模部署量子计算、生成式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希望这些举措能缓解从投资和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转型的冲击。然而,尽管正迅速向高科技经济转型,科技行业蓬勃发展,但中国经济仍面临放缓和严峻挑战。
据中国财政部数据,今年1月至8月全国税收收入同比下降5.3%,反映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尤其是国内需求疲软和房地产危机,对相关行业产生影响。消费支出一直被中国政府视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但目前仍然疲软。尽管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就人均收入而言,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约占总人口三分之一,约4亿人,而低收入群体则超过9亿人。
经济放缓打击中国消费者信心和收入,越来越多人面临裁员和减薪。科技行业虽蓬勃发展,却未能为大量蓝领农民工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城市居民,创造足够的就业机会。
此外,数百万大学毕业生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2023年青年失业率创历史新高时,中国政府暂停发布相关数据。今年恢复发布后,即便使用新统计方法,8月失业率仍高达18.8%。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过去30多年一直保持年均约10%的增长,但自2007年起增速逐渐放缓。过去依靠庞大的年轻人口红利和高储蓄、高投资率带来的高资本投入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现在却面临人口快速老龄化、劳动力减少、人口减少三重挑战。2023年,中国65岁以上老人超过2.17亿,占总人口的15.4%。同时,中国劳动年龄人口自2012年以来持续下降,未来预计将进一步减少。
尽管如此,中国方面淡化对社会经济的担忧,称西方媒体和政客“片面夸大中国经济的问题和挑战”。
无论如何,中国并不是濒临经济崩溃的脆弱国家。202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5.2%,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增长率仍在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经济总量。
中国经济尚未见顶
低估中国经济韧性是不明智的。中国国内市场潜力巨大,发展空间广阔,所谓的“中国峰值论”显得极为短视。
首先,中国的混合“国家资本主义”制度有显著优势。一方面,“全国一盘棋”的模式能调动几乎无限的国家资源;另一方面,科技行业的崛起不仅依赖于中央的控制和规划,还伴随着激烈的地方竞争,这种竞争催生出具全球竞争力的优秀企业。
其次,尽管关于跨国企业与中国脱钩或去风险化的讨论很多,但实际很少会有跨国企业放弃这个规模无与伦比且充满活力的市场。对于国内外企业来说,中国市场具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
中国不断壮大的中产阶级和庞大的科技消费群体,推动从智能手机到电动车等消费需求大幅增长。未来,医疗保健、文化娱乐和金融服务等领域,预计将成为消费增长的重要动力。
第三,中国各区域经济格局多元且内在活力十足,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地经济活跃,增长潜力巨大。
第四,中国在数码技术和绿色经济方面具有领先优势,企业竞争力强,科技人才储备丰富,科技创新潜力巨大,可支撑创新型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经济到2030年仍有条件保持约4%至5%的中速增长,但在当前充满挑战的时期,须转变治理模式,追求透明、有效的管理,减少官员的自由裁量权,同时避免过度干预。
(作者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原载《联合早报》旗下英文电子杂志“思想中国”(ThinkChina)
张文议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