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玲:反对党议员李光耀的新年献词

在新加坡首届立法议院32个立法议席中,李光耀领导的人民行动党只占三席,但是他的格局、思考和关注,让人看到他的目标是执政,而不只是口头上的“反殖”。他当时是实质上的反对党领袖,却不仅仅是为了到立法议院发声,批评殖民地政府或者执政党。准备执政,意味着要有担当,承担上百万人的生计。

在看旧资料时,翻到人民行动党还没有执政之前,作为反对党议员的李光耀,在1957年1月1日发表三个不同版本的新年献词,其中两个特别印上给两份华文报——《星洲日报》和《新报》的字样。《星洲日报》的第二版刊登多位不同政党人物的新年献词,李光耀的“星马政治前途”排在左下方,位置并不显著;《新报》将“回顾过去,展望将来”排在第四版。

第三个版本没有特别说明用在什么报刊,《南洋商报》当天以“新岁刍荛之言”为题,刊登在第四版。翻阅《海峡时报》时没有看到这位反对党议员的新年献词。

三篇的侧重点不同,但是共同点是:在回顾1956年与展望1957年时,李光耀着眼的是国际大事,以及新加坡与联邦政府的关系,而不是与执政的劳工阵线或其他政党之间的较量。李光耀在献词中分析两件发生在1956年、时间相近的世界大事:第一是苏伊士运河危机,第二是匈牙利革命。

处于埃及西奈半岛西侧的苏伊士运河,是从欧洲到印度洋和西太平洋附近土地最近的航线,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道之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埃及曾是法国与英国殖民地,英法公司也曾拥有苏伊士运河主要的股权。1956年埃及总统纳塞尔要将苏伊士运河国有化,并且阻止以色列船只经过。结果,是年10月底,英法以三国密谋联手对埃及动武:以色列入侵埃及,英法派兵占领部分运河区。

在苏伊士运河演变成英法以侵略埃及前的一两周,二战后属于苏联阵营的匈牙利,也爆发学生与知识分子对亲苏政府的抗议行动,推倒在布达佩斯的斯大林纪念肖像。苏联红军的坦克在10月24日进驻布达佩斯。

美国、苏联和中国对这两件大事的反应令人关注。苏伊士运河危机在争取摆脱殖民的亚非拉世界眼中,展示的是欧洲殖民主义者的姿态。在匈牙利革命发生后谴责苏联的美国,在这场中东战役与英国割席。美国时任总统艾森豪威尔向英国首相安东尼·艾登施压,并抛售英镑,而且在联合国谴责侵略行动,支持成立联合国维和部队。

李光耀当时关注的是,这些事件对马来亚会产生什么冲击,包括因为苏伊士运河的封锁,来自欧洲的货品会更为昂贵。马来亚的货币与英镑挂钩,因此英镑贬值,以及英国政府的财务状况令人担忧,整个形势可能会导致马来亚的生活费再升高。

他指出:“迈向政治上的独立自主时,我们今年也得转向思考如何能够在经济上独立,否则默迪卡(Merdeka,马来语,即独立之意)无法带来新加坡所要取得的经济利益。”

他在《新报》的版本,从1956年2月举行的苏联共产党20大,以及9月中国政府八大的召开后,赫鲁雪夫与周恩来在国际上的表现谈起,分析共产主义阵营与非共产主义国家的互动。

对于苏伊士运河危机与匈牙利流血抗争的事件,他看到的是美国的运作与角色,以及这些事件发生后世界格局的改变。在他看来,美国是这两个重大世界事件中的大赢家;印度减少对美国的疑虑,对苏联的疑虑增加了。周恩来“这位和蔼可亲与能干的中国外交官,在非共产主义的东南亚国家取得的信任,都被苏共在东欧所采取的残酷手段所抵消”。

国际课题决定国内课题

他如何展望1957年?

“1957年对世界的发展有什么可期的?特别是对马来亚来说?第一个问题的答案终将决定第二个问题的答案。长远而言,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够与世界其他国家的重要问题和冲突脱钩,自行决定未来。有了现代科学,世界变得更小,与相互依靠的世界也更密切相关。”

他提醒:“世界上任何冲突,只要大国决定介入,必然会导致世界大战,而有了原子弹,或许将导致世界文明的灭亡。埃及或匈牙利的情势至今能够避免演变成世界大战,是因为主要大国都明白,没有一个发动氢弹战争的国家自己能获得幸免。”

根据李光耀的判断,东南亚在1957年不太可能出现尖锐的紧张局势。这样,马来亚即能够专注应对默迪卡,专注于解决自身的问题,“与埃及与匈牙利发生改变世界的大事相比,我们的问题显得琐细与微不足道,但对我们却十分重要,因为它们对我们的生活产生至关重大的影响”。

多年以后,当我们都熟悉李光耀的言论与思路,对于他如何研判国际形势,或许都习以为常。但是把时间往前推移,他作为政党领袖,当时对世界大事的洞察与分析,既深又细的程度,非比一般。

而这些不是书生之言,必须化作行动。他在文末扣紧争取独立的努力,鼓励民众:“不论发生什么事,我们要以耐心和勇气面向未来。要应对未来一年的难题,我们得使出浑身解数,从经验中学习。世界各地的人民都在为一个更美好和公平的世界而奋斗,我们亦然。正义与公平最终将取得胜利。”

70多年前发生的国际大事,看起来距离我们很遥远,但对映当下,值得参照。它们对新加坡产生影响的现实,不曾改变过——大国角逐的过程中采取的行动,不论是军事或者非军事,对出口、贸易、经济等,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换句话说,它可能进一步推高物价,影响投资、导致失业等等。

在新加坡首届立法议院32个立法议席中,李光耀领导的人民行动党只占三席,但是他的格局、思考和关注,让人看到他的目标是执政,而不只是口头上的“反殖”。他当时是实质上的反对党领袖,却不仅仅是为了到立法议院发声,批评殖民地政府或者执政党。准备执政,意味着要有担当,承担上百万人的生计。

今日选民的选择题

他为什么要写三个不同版本的新年献词?我不清楚,猜想当时报纸是触达目标读者的有效手段,因此他不厌其烦这么做,去向支持不同阵营的民众解释,让他们了解世界大势与新加坡前途,与普通民众的关联。民众关心生活费和就业问题,天经地义,但那个年代的民众,能够从生活日常中,理解外部环境同他们生死攸关,具有强烈的危机意识,民众的格局也不可小觑。

我因为要读懂李光耀的新年献词,翻找更多当年国际形势的历史资料。阅读后放在一边,思索今昔对比。冷战已结束数十年,目前,科技在重塑世界,处处介入我们的生活;战争与侵略事件仍以不同起因继续上演,大国竞争愈加剧烈。而新加坡呢?新加坡既不是殖民地,也早已不是马来亚的一部分。今天,到底是不是该多花储备金,已经成为岛国国会辩论的课题,要不要让执政党在国会弱化,则成为选民的选择题。

看似物换星移,新加坡却从来不可能与外部的环境脱钩,“第一个问题的答案终将决定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是小国生存必须懂的硬道理。面对更险峻的2025年,迎来原有秩序被打乱的世界,眼看着道德崩坏,我再看一遍半个多世纪后几个反对党的新年献词,思忖他们的政治愿景。他们如何把新加坡放在世界的语境,他们怎么看2025年。而民众呢?我琢磨着承平已久、教育水平更高,在资讯更发达、游历更广阔、面向2025年的民众,怎么看待自己和岛国的关系,又怎么把岛国放置在这个纷纷扰扰的世界里。

(作者是华文媒体集团社长)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