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坚持对话维护东亚和平

时隔四年的中日韩三国领导人会议,在韩国首都首尔重启,对人员交流、应对气候变化、经贸交流等六个领域讨论合作方案,并发表共同宣言。国际地缘政治形势逐渐不利自由贸易合作,三国领导人会议就经贸合作展开讨论,因而是可喜的现象。然而实事求是地看,当下中西阵营化对立,以及三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历史情结和现实,意味着会谈成果恐怕不会太大,后续的发展也存在变数。但无论如何,会谈总好过不谈,会议对于维护东亚和平,仍然有积极意义。

美中大国博弈依然不见缓解,台湾赖清德就职演说所展现的强硬立场,背后不无华盛顿鼓励的成分。美国对华针对,无论是加征关税或科技封锁,都有变本加厉的现象。与此同时,西方七国集团也表达对中国过剩产能与出口补贴的不满。但中国并无退缩之意,甚至表达不惜以牙还牙的姿态。在中西阵营对立逐渐成形的大背景下,虽然中国与日韩在地缘政治上分属不同阵营,但是继续对话寻求合作,还是有值得肯定之处。

由于阵营化的冲击和其他因素,中国与日韩的贸易关系有所倒退。根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中国是日本最大贸易伙伴、出口对象国和进口来源国,但中日去年的双边贸易额为3179亿9800万美元(约4315亿2300万新元),较前年下降10.7%。中国是韩国最大贸易伙伴、最大出口市场和最大进口来源国,去年中韩贸易额为3107亿3700万美元(约4216亿7000万新元),同比下降13.5%。此外,三国之间在地缘政治上的矛盾,如朝鲜核威胁、东海主权争议以及台海和平现状等,一时也难以化解,所以对话的象征意义会大于实质效果。

美中大国博弈,对于原本要实现东北亚经济一体化的中日韩会议,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虽然作为中国的近邻,日本与韩国都有缓解与中国关系的动机,但中国改变邓小平改革开放国策的精神,转而强调国家安全,并且在外交上更为强势进取,限制了三国能谋求合作的空间,且无法化解战略不信任感。韩国研究院舆论研究部4月的调查发现,韩国人对中国的好感度是28,仅高于朝鲜的27.6和俄罗斯的26.2。《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网2月18日公布的调查结果,日本民众对中国的印象持续恶化,74%表示“不喜欢”,感受到中国威胁者高达87%。

三国领导人在三边会议前展开双边会谈,主要讨论棘手的地缘政治课题,三国联合声明也没有对朝鲜半岛无核化表态,显示缺乏共识,进一步反映三国会议合作的局限性。相较于日本自民党长期执政,对华政策表现出稳定的一贯性,韩国由于左右翼政党轮流执政,在对华政策上容易出现摇摆。对比左派的前总统文在寅相对亲华,现任右翼总统尹锡悦更为亲美,甚至因此主动缓和与日本传统的对立关系。日韩民意也可能基于共同的对华恶感,近期出现彼此亲近的趋势。

大国博弈和阵营化逆转了全球自由贸易安排,各种经贸上的脱钩断链,特别是针对中国出口的担忧,使得国际合作不断让位予战略对立。中日韩对话寻求经济一体化的愿景,虽然在当下显得遥远,而且也难以有太大的期待;但对话本身以及所可能取得的任何成果,都能够多少为全球自贸合作保留火种,同时缓解紧张的区域形势。

赖清德就职演说中明确提出“两国”互不隶属,这使到两岸要恢复官方交流,至少在未来四年内将毫无可能,而且随着美中博弈的加剧,两岸官方恐怕会渐行渐远。北京随后举行的军演威吓,似乎并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台湾股市反而微涨。但两岸官方唇枪舌剑,甚至在军事上针锋相对,很可能成为今后常态。东北亚的和平稳定因而面对巨大挑战。在这个背景下,中日韩保持对话渠道,堪称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