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婉月:别叫玩乐太沉重

“玩中学”的说法已经流行了一阵子,不少教育工作者知道游戏对孩子的学习会带来好处。不过,有的教师要么不知从何下手,要么碍于安全、卫生、教育意义的多重考量,导致教师和孩子无法真正享受玩的乐趣,错过了真实和深刻学习的契机。

不少家长和教师把“玩”和“学习”以二元分法对待。如果孩子不肯好好学习,就剥夺孩子玩的权利,作为威胁;如果孩子乖乖完成作业,就奖励他们一段玩的时间,当作慰劳或调剂。

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游戏是幼儿自我表现的最高形式。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也说过:儿童以游戏为生命。简言之,古今中外的智者都认同玩对幼儿发展与学习的重要性。《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甚至阐明,儿童的游戏权必须受到承认和尊重。

怎样才算是玩?某些看起来不像玩的游戏,比如打闹游戏,看似胡闹或捣乱,很多大人看见两个孩子打成一团,一定会把孩子分开或予以责备。殊不知,打闹游戏为孩子提供学习运用体力和自我控制的机会。就好像动物世界里的幼崽,必须通过打闹游戏练习搏斗或捕猎技巧,以提高它们在优胜劣汰的大自然中的生存能力。

另一方面,某些所谓的具教育功能的玩具或游戏,看似能够寓教于乐,大人趋之若鹜,但对孩子而言,那些教育玩具,可能未必是真正的玩,反而觉得是苦差。玩的定义,对孩子来说,必须是他们感到有乐趣、有意义和富有想象力的,是他们愿意自主和积极参与的。因此,幼儿有可能把大人送给他们的玩具礼物拆开后,把昂贵的玩具放到一边,兴致勃勃地把玩和堆叠装玩具的盒子。

2023年,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院“零点计划”(Project Zero)研究中心,分享了八年的研究成果——《玩的教育学》(Pedagogy of Play),证明玩确实能支持学生的学习。当学生想做的事情,正是教师希望他们做的事情,“玩的学习”(Playful learning)就水到渠成了。分析性和创造性思考,会自然而然地在玩乐中得以发展,学生会更关注和在意他们所学,结果就能达到深度学习的效果。

意大利雷焦艾米利亚市立幼稚园(Reggio Emilia)创始人马拉古齐(Loris Malaguzzi)说过:教学的目的不是创造学习,而是创造学习的条件。教师能扮演的角色,除了提供玩的时间和材料,就是细心观察与记录,在孩子玩乐的过程中,捕捉学习的契机,进而“小事化大”,和孩子一同深入探究,促使孩子发现问题,并共同解决问题。在整个玩的过程中,教师能够在自然、真实和愉悦的语境里,引导孩子进行有意义的对话和书写活动。

“零点计划”的研究也强调,玩的心态(Playfulness)是“玩的学习”的中枢。玩的心态能将一切活动和体验转化为玩的积极因素,以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我认为,这个部分是新加坡家长和教师可以努力的方向。因为,我们每每谈到“玩中学”时,都赋予了玩太沉重的使命,总是正经八百地谈论玩的好处,以及如何确保孩子通过游戏掌握某些知识与技能。少了玩心,要怎么有效地跟孩子一起玩、一起学呢?

懂得玩的家长和教师,才能培育出懂得玩的孩子。玩的时候实在不必太刻意,也不应该被太多顾虑绑手绑脚。师长感觉有趣、有意思,也适合孩子的能力,就去进行,无须过于功利主义,老想着某某游戏对孩子的学习能带来多大的好处。

别叫玩乐太沉重。多久没玩的大人啊,请卸下沉重的包袱和舒展深锁的眉头,好好地跟孩子大玩大笑一场吧。

(作者是本地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