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纳头条新闻网1月10日刊登题为《揭开真相:破除有关非中关系的五大迷思》的文章,作者是加纳非中政策咨询中心创始人兼执行主任保罗·弗林蓬和研究员默茜·泰德库。全文摘编如下:

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中,很少有哪种关系能像非洲与中国关系这样引发如此多的兴趣与猜测。近年来,非中关系受到广泛关注和审视,引发许多争论。遗憾的是,这些争论强化了某些存在已久的迷思。随着非中关系持续发展,我们需要区分事实与虚构,并深入把握其中的复杂性。

迷思一,“非洲是非中关系中的被动方”。与认为非洲被动接受中国影响的观点正相反,现实情况远比这更充满生机与活力。人们通常以为,非洲国家在与中国的互动中没有什么影响力或控制权,只是被动接受中国的投资和援助。中非合作论坛就是非洲在塑造非中关系中发挥主动作用的一个明证。该论坛是对话与合作的核心平台,促进了包括经济发展、贸易、文化交流等各领域的磋商。非洲国家积极参与中非合作论坛,利用这个平台主张自己的利益。

迷思二,“中国对非洲的兴趣纯粹是剥削性的”。最常见的误解之一是,中国与非洲的交往完全是出于对非洲自然资源的兴趣。除了自然资源,中国还对基础设施发展、贸易、投资和技术转让等感兴趣,为非洲各行各业的技能发展与技术进步作出重大贡献。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致力于非洲发展的见证。该倡议强调基础设施建设,寻求将非洲、欧洲和亚洲与全球贸易路线连接起来。

迷思三,“债务陷阱”外交。这一说法认为,中国故意让非洲国家负担过重的债务,从而对这些国家施加不当影响,这可能损害这些国家的主权和未来的经济前景。然而,必须认识到,债务的可持续性是贷方和借方之间的共同责任。

非洲各国政府对债务管理、确保借入资金得到合理配置负有首要责任。中国在非洲的贷款通常基于商业条款,与传统的西方贷款机构相比,中国的贷款通常具有利率优惠和更长的还款期限。此外,非洲国家所欠中国的债务在其整体外债中所占比例相对较小。

迷思四,“中国项目忽视环境可持续性”。中国资助的项目越来越多地采用环保的做法与技术。《“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保护合作规划》是体现中国对非洲环境保护承诺的一个重要倡议。此规划强调考虑生态和绿色发展,旨在减轻中国项目对非洲大陆的环境影响。通过这一规划,中国力求其活动与环保最佳做法保持一致,确保采取更加可持续的发展方式。

中国努力的一个显著方面是在非洲各地投资可再生能源项目,重点投资太阳能和风能标志着向更清洁、更可持续能源的战略转变。通过支持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的发展,中国正在为非洲国家的环境保护和能源方面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迷思五,“中国在搞新殖民主义”。也许最普遍的误解就是认为中国正以一种新的形式把非洲变成殖民地,称中国正在对非洲国家实施政治控制与经济支配。这种说法往往指的是中国在非洲大陆的基础设施、自然资源和贸易协议方面的投资项目。

不管怎样,把新殖民主义和经济交往区分开来是至关重要的。中国与殖民列强不同,互利互惠以及相互之间的协议与合作,是推动中国在非洲进行投资的主要动力。认为“中国在搞新殖民主义”的观点忽视了非洲各国政府的作用,以及它们在与中国谈判交往条款和条件时所发挥的积极主动作用。必须认识到,中国与非洲国家的交往主要是基于经济利益和建立伙伴关系,而不是为了政治控制或领土控制。因此,不考虑非洲作用的复杂情况,就给中国与非洲的交往贴上“新殖民主义”的标签是不正确的。

总而言之,揭开非中关系的真相,就必须全面理解其中的复杂之处。非中关系的特点是机遇与挑战并存,要想作出明智的决策和进行建设性交往,就需要更好地理解非中关系。(编译/沈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