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科技战加剧的可预见大背景下,新加坡作为人口不多的发达经济体,如何确保自身不在新的世界格局与赛道中落后,不但是科研与经济的重要课题,也涉及国家安全乃至资源配置的长远战略,需要政府持续关注,也需要全社会逐步建立这方面的意识。
新加坡科技研究局副总裁杨育佳最近接受《联合早报》专访指出,我们必须建立世界级自主研发能力,才能保持国际竞争力。在晶片战争的大时代,半导体乃至晶片研发能力影响一个国家或经济体在很多领域的可持续性。
为此,新加坡社会亟需建立共识,了解基础科学的重要性,这是其他科技大国成功的必要条件。新加坡不以科技大国为发展目标,但新加坡社会对基础科学重要性缺乏问题意识,对科学缺乏热情,科学界的重大发现也很少成为话题,是值得关注的现象。
在人口不多的国家,基础科学人才的培养有助于持续供应科研工作所需的高端人才,足够的高端人才,才可能提出并解决高价值问题,这对本土生态与价值链的建立有深远意义。从长远看,有一定的科研实力才能维持生存发展的空间,避免在关键领域完全受制于人,在复杂多变的地缘政治下保持新加坡的独立性,站稳自己在世界各国之林中的一席之地。
当前半导体业界重大课题之一是散热,世界领先业者都在密集探讨,新加坡在散热、封装等特定题材领域,不能排除成功机会。荷兰人口不多,但阿斯麦(ASML)公司的光刻技术与光刻机独步全球,主导半导体业;其他国家如芬兰、挪威、以色列人口更少,但从不妨碍它们在科研方面的成就。
过去,新加坡虽有不少国际科技厂商的投资,但多以成熟制程为主,形不成大的科研聚落,也吸引不到太多人才。但目前的科技业已进入革命时代,更精密复杂的技术将决定下一波人类历史进程。新加坡近几年成功吸引到世界领先业者在此汇集,也有很多热钱寻找投资机会,本地科研机构应该把握时机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结合业界、资金与人才,或许能找到弯道超车的契机,进而深化本土科研实力。
其实,新加坡长期投资在科研方面已有不俗的成果,为全球制造20%的半导体设备、超过10%的晶片,晶圆产能占全球5%,半导体业占新加坡国内生产总值(GDP)的7%。但科技业的竞争不进则退,随着东南亚国家纷纷提高这方面的意识,以更低的成本优势吸引国际科技业者,如何加强新加坡人才与软件的竞争力,是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例如半导体业下一阶段是量子与光子的技术突破,新加坡在这方面有一定的研发实力,因此在决策上和领导力上,应该发挥更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在特定题材上找到突破空间。
有突破性的视野和技术,解决高价值题材,同时赋予商业化意义,是人口小国在科技领域可以取胜的关键。更重要的是,有意义的题材突破,在科技业界会带来一定的兴奋感,对于吸引全球人才进驻本地极为关键;高端人才更在意的不是收入,而是课题与突破的机会。
在这方面,更灵活的政策、更少的官僚制度干扰,以及更多具备业界实战经验与全球视野的科技领袖与决策者所建构的生态环境,必定有助于整合并提升新加坡实力,也才能与其他国家由个别大企业主导的产业生态看齐。
新加坡的优点是政府充分意识到科技产业的重要性,如果科研领军者能有效整合全国科研力量,找到特定课题,做出精准判断,假以时日就有在产业界突破的机会,逐步为国家建立名声,吸引更多人才,至少能建立更大规模的研发生态环境,扎根本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