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4年可能是本地近几个龙年中,新生儿最少的一个。原因之一或许是更多年轻夫妇考虑到孩子将来就读小学的入学机会,为避免与更多同龄人竞争,便不再追求“龙宝宝”。但数据也凸显另一个长期困扰新加坡的挑战——生育率持续下滑的趋势仍然严峻,2023年居民整体生育率首次跌破1,只有历史新低的0.97;估计2024年应难有改善。如何应对这一攸关国家未来命运的考验,必须全社会集思广益,长期正视。
必须指出,生育率持续下滑并非新加坡独有的现象。世界上几乎所有发达经济体都共同遭遇这一时代难题。当前除了非洲、中东、中亚、拉丁美洲等欠发达地区,凡是经历经济增长的国家和地区,无一能逃脱生育率下跌的问题。当中的共同因素之一无疑是女性地位和社会观念的改变。妇女教育程度和社会地位提高,以及伴随而来的经济机会的增加,让结婚生子不再是人生唯一的选择。强调个人独立自主的女权运动意识形态,进一步导致更多女性对择偶和生育的观念更加多元化。
作为新兴的移民小国,以及具备多重枢纽功能的国际大都会,新加坡在应对生育率下降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灵活性。移民的历史意味着新加坡能继续通过引入新移民,部分解决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与其他国际大都会如香港、纽约、伦敦一样,新加坡便利的城市生活条件以及充满经济机会的市场环境,很容易吸引周边甚至更远地区的人才汇聚。所以当其他国家在棘手的人口老化和减少的挑战面前束手无策时,新加坡成功发展的虹吸效应,在“抢人”方面还是拥有相当的优势。
但是,应对生育率减少的釜底抽薪之道,终究在于鼓励更多年轻人结婚生子,扭转不利趋势。作为国际都会,新加坡当然要欢迎和吸纳来自五湖四海的移民,因为这关系到城市的活力与国际竞争力。可是作为独立国家,新加坡也必须拥有足够生于斯长于斯,对这块土地有共同记忆、感情和认同的公民。这就不是简单地引入新移民这一短期手段所能解答的。毕竟国家须要能为它奉献牺牲的国民,他们彼此之间也须要有基本的互信。这个“想象的共同体”,无法靠移民建构。
各国的经验表明,生育率下滑存在各种复杂的原因,而且学界由不同角度,都已经过长期和深入的探讨。新加坡政府也对症下药,制定各类物质奖励政策。协助管理国家人口及人才署的总理公署部长英兰妮1月2日在脸书发文透露,新加坡今年庆祝建国60周年,每名SG60宝宝可获得特别礼物,详情最迟在3月初公布。虽然至今已经实行多种金钱奖励政策,以及延长和扩大育婴假等辅助措施,但是并未能扭转生育率下跌的趋势,各方还是必须再接再厉,寻求更有效的对策。
很显然,物质因素无法完全解释生育率下跌的现象。首先是多国政府的实践说明,再丰厚的奖励措施也没能逆转生育率下降的趋势。其次是过去在社会和经济条件更恶劣的时代,尤其是战乱年间,生育率非但没有下跌,反而还有所上升。这说明非物质因素或许才是症结所在。观念能影响甚至决定人的行为。因此,必须探讨这方面的原因,比如年轻人生育观的其他价值观或社会规范,到底发生什么颠覆性的变化。
在人工智能兴起的新时代,年轻人的自我意识以及对未来是否看到希望,可能都是左右生育率的因素。吊诡的是,国家通过福利政策介入甚而逐渐取代家庭的基本照料功能,反而导致亲属血缘意识的薄弱;城市高压环境导致人际关系的疏离与冷漠,个人存在的原子化现象,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都是值得探讨的肇因。在剧烈变化的新时代,新加坡至今的发展还是值得珍惜,也依然是成家立业的理想家园。唯有多管齐下,特别是保障未来继续有后人传承前人辛勤耕耘的成果,新加坡才能在惊涛骇浪的世局里行稳致远。